“极小种群”保护带头人孙卫邦:搭建“植物ICU”,让“命悬一线”的它们“绝地重生”!

期间,在“中国角”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孙卫邦研究员以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的综合保护》 为题进行了发言。
为了看到华盖木开花,植物保护工作者等了30年。
07:48 (视频) 一种植物灭绝,会影响其他10至30种生物的生存。
根据1997–2003年对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有超过
【千问解读】
去年12月,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
期间,在“中国角”举办的“极小种群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边会上,孙卫邦研究员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漾濞槭的综合保护》为题进行了发言。
为了看到华盖木开花,植物保护工作者等了30年。
(视频↑)

孙卫邦
他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期间到英国、瑞士等其他国家去学习、进行学术访问。
工作中每年大量的野外考察,让孙卫邦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培养了我对植物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尊重,坚定了毕生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信心。
”他说。

1999年,孙卫邦在瑞士苏黎世大学
系统植物学研究所进行学术访问
它有多重要?
云南省一直非常重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孙卫邦的团队从2004年就开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一步步走到今天。
其团队全面投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拯救了一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2022年孙卫邦在西藏墨脱布裙湖科学考察途中
孙卫邦:
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就是为植物设置ICU(重症监护病房),集中资源对那些“只剩一两口气”的植物予以优先抢救性保护。
“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人为干扰严重和濒临灭绝,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最显著的四个特点,”孙卫邦说,云南生物物种丰富,但受威胁种类比例也很高,且很多物种种群很小,保护任务艰巨。

2021年9月,孙卫邦在元谋县江边乡沙沟箐
进行云南梧桐就地保护点建设和种群增强技术讲解
许多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具有药用、食用、保健、材用、工业原料、观赏等价值,一些种类还在生物演化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些种类的基因资源犹如潜在的“绿色金矿”,将会被人类不断发掘利用。
可以说,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是保护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物资源。

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中迁地保护的秀丽兜兰
在野外已很难寻找到
孙卫邦团队的持续工作,引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度过了起步的“婴儿期”,逐渐吸引着来自各地、各单位的研究团队参与到这个事业中。

2005年云南首次提出了“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理念,并率先实施了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
2010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62种植物、50种动物列为极小种群物种。
同年8月,原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2011—2015)》初稿中,首次使用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概念。
随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员对其进行了定义。
2013年,“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定义在《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实践与探索》中正式出版发行,并被广泛引用,并全面开启了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成为一项国家工程。
2017年5月18日“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正式启动。
当年,孙卫邦又牵头申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于2017年底顺利获批建设,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正式挂牌。
2018年,由孙卫邦作为带头人申报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省创新团队”入选云南省创新团队,于2021年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考核认定,正式授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创新团队”称号。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布,“极小种群”一词首度进入国家五年规划文件。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列为中国生态环境评估标准中的重要物种。
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的通知。
同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会同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和云南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
......

目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这一概念不断在国内外主要学术论著中出现、普及推广,历经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这一路走来,希望能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的综合研究与保护实践,让更多极小种群不再“极小”。
静待花开
上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现华南植物园)的植物学家刘玉壶带队在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小桥沟进行野外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株华盖木,这是我国云南特有的木兰科单种属植物,之后的野外调查仅发现6株,属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拯救保护这一濒危物种,1992年,华盖木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在199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为摸清底数,2001年起,沿着刘玉壶等老一辈植物学家的足迹,孙卫邦带领团队开始了10多年的野外调查。
每找到一株华盖木,他们都会对植株精准定位,并将具体经纬度告知其所在的自然保护区或者属地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日常巡护、病虫害防治等就地保护工作。
迄今,野外调查共发现散生于西畴等5个县的52株野生华盖木,都得到了有效保护。

自1983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便对华盖木开展人工引种栽培和迁地保护。
直到30年后,昆明植物园栽培的华盖木才迎来了首次开花,这是首例华盖木迁地保护后开花,这意味着华盖木迁地保护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成功,从最初仅在野外发现6株,到如今人工繁育的苗木达到1.5万余株。
孙卫邦:
我对它们都有感情了……看到第一次开花,很难得。
按昆明植物园华盖木迁地保护观察结果,等开花等了30年,一个人一辈子有多少个30年?所以我们搞这个研究很辛苦的。
木本植物开花需要很长时间,漾濞槭要8年,华盖木要30年,西畴青冈要12年,巧家五针松要12年……
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讲,希望他们有自己的方向。
只要认定了一件事,你就做下去,你就能得到成果,一定能等到花儿开……
由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监 制:尹 凡 卢 钢 温 翔 高 亢 李 非
策 划:盛雪梅 胡凤丽
总编导、执行制片人:盛雪梅
摄 像:于欣悦 冯今语 邱黾勉 魏千怀
剪 辑:王江平
制 片:邱黾勉
宣 推:赵小强 杨晓薇 李响文
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
51区的小编来为大家解析?解析长寿的秘诀古中国的长寿谜团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核心是将来的幸福,比如临终审判,末日拯救,轮回转世等等。
意思是,你好好做人,等你死后会幸福的。
真相是,以两河流域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优胜劣汰,极少数人优胜,极少数优秀的人有权享受幸福,绝大多数人不幸,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寄希望于来世。
因此,“优胜劣汰价值观”与“来世幸福信仰”是配套的。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的信仰,更相信现世的福报,意思是,你好好做人,这辈子就会幸福。
真相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天下普遍幸福”,谁都收敛一点,谁也别太过分,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谁都会受些束缚,但谁也不会特别难受,普遍都说的过去,所以,不是特别强调来世的幸福,更多的是强调现世的幸福。
“普遍幸福价值观”与“现世幸福信仰”也是配套的。
相关文章阅读印度铁柱为什么屹立前年不倒 印度铁柱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嬴政陵的四大未解的谜团 至今未解决 世界十大未解的谜团 黑魔法能让死者走进坟墓 中国十大未解的谜团事件 李庆远超过200岁
模拟揭示了恒星演化阶段的“前所未有的细
蓝色是对流区,绿色是煤层气区。
红色箭头表示3D模拟开始时的霓虹燃烧外壳。
右上角是霓虹灯外壳的放大图。
右图:放大用作3D模拟初始条件的模型。
横轴是相对于3D模拟开始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纵轴是以108厘米为单位的半径。
在色标中,对流速度的平方。
异构体轮廓显示为黑线。
这些线表明壳层在氖燃烧阶段经历了显着的膨胀。
垂直的红色条表示流体动力学模拟的开始时间和径向范围。
鸣谢:uux.cn/皇家天文学会月报(2023)。
DOI: 10.1093/mnras/stad1572 据基尔大学:由于新的模拟技术,科学家们首次对恒星的整个演化阶段进行了3D模拟。
由基尔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处理和模拟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现实水平研究了恒星演化的“核燃烧阶段”。
推进当前模型 我们对恒星及其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科学认识来自一维模型,这些模型在准确性和所能提供的细节数量方面受到严重限制。
恒星内部的复杂过程也意味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使这些模拟不可靠。
但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新进展使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制作整个恒星阶段的3D模拟,连续显示恒星从这个阶段的早期发展到完全耗尽的一部分。
他们的发现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为恒星物理学中长期争论的问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答案。
“三维恒星演化的黎明” 主要作者、基尔大学的博士生费德里科·里祖蒂(Federico Rizzuti)说,“为了这份新出版物,我们对恒星内部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3D模拟,以观察一个完整的‘核燃烧阶段’的演变,这是以前从未做过的。
“这使我们能够详细研究核燃烧阶段是如何发展并最终消亡的,特别是核反应和恒星层湍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达到了新的精确度和现实性。
“我们发现,在这个阶段,核反应非常有效,很快就耗尽了所有的燃料,也阻止了元素在恒星不同层之间的移动。
我们还能够研究在这个阶段消耗和产生了什么化学元素。
“这将为我们提供恒星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新信息,以及它们在死亡时是否产生超新星爆炸、中子星和黑洞。
我们的工作还表明,最终有可能用3D模型模拟恒星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确信不久我们将看到更多的3D恒星模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之为“3D恒星演化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