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吴再柱:从“语文教我”到“我教语文”,再到“教我语文”

【千问解读】
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观察、一起写作、一起求索、一起成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名师版
作者 | 吴再柱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中学教师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涯,我将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语文教我—我教语文—教我语文”。
语文教我
1985年,我以民办教师的身份登上了乡村小学的讲台。
教学的前几年,我一直在“包班”。
用今天的话说,那时我是一名“全科教师”。
因为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加上文化程度较低,无论语文还是其他学科,当时我几乎把教材、教参和教案集一字不落地读了许多遍,然后拣其要点教学生。
在这样的苦磨硬泡中,我的文化知识逐渐增多,教学能力也慢慢提升。
单从语文学科来说,我称之为“语文教我”阶段。
“全科教师”当了几年后,我终于不再“包班”了。
1990年,我教五年级语文。
那年夏天,为了选拔教师参加全县语文赛课活动,我所在的镇举行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大赛。
我当时主讲的是《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许是我的教学基本功还算扎实,或许是在朗读、背诵、疏导等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得还不错,又或许是因为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话别等“桥段”,总之我赢得了从教生涯中首次在全县赛课中露脸、锻炼的机会。
回头再看,当时这节课较为单薄。
如果能将李白出蜀壮游、李孟安陆结交、孟兄收信赴约等背景略作交代,再将李白登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典故和崔颢的《黄鹤楼》诗略作介绍,想必学生对李孟二人的深情厚谊、黄鹤楼的逸闻趣事以及李孟二人的人格魅力都会增添一些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守诚信、重人格等核心思想。
往事不可追,于我而言,这已经是“语文教我”阶段的高光时刻了。
我教语文
1993年,我中师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之后,我从小学调到了初中。
从此,语文教学便成为我的志业。
1999年,全县举行初中语文教师优质课比赛。
从镇内初选到全县比赛,我采用的都是“5·3·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的是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这节“新模式”下的语文课引发了县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较大兴趣。
凭借这节课,我获得了参加全市优质课比赛的机会。
现在看来,当年这种教学模式和那节语文课,从课堂角度来看,改变了当时农村学校语文课逐段分析、一讲到底的教学格局,让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逐渐成为课堂主旋律;从教师角度来看,相信学生、关注学法、长课短教、以舍求得等课改理念逐渐落实到语文课堂;从学生角度来看,说话能力、质疑意识、自信心理、自我展示等方面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底蕴所限,这节课关于文本内涵的挖掘仍然较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还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再设计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这节课会更有“实用”价值。
不管怎样,当时我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长足进步,我将这一阶段称为“我教语文”阶段。
当时,“我”的意识继续增强,这种意识在课堂结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个人印记”。
但是,这个阶段的我对语文教育的感觉主要局限在“思维”与“表达”上,这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相差甚远。
在这个阶段,一定要说一下教学反思。
2003年,我看到了一篇文章,一下子便被其中的“教学反思”4个字深深吸引。
此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每课一思”,备课本被我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我觉得教学反思的价值有3个方面:求真,客观审视课堂得失;向善,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唯美,不断追求艺术境界。
由于善于反思,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乃至教改研究方面始终拥有源头活水。
教我语文
2022年教师节前夜,有人在我的个人公众号留言:“我还记得当时吴老师写的一篇同步作文,通过各个角度描写母亲的手,表现母亲的辛苦和生活的艰难。
在分享这篇同步作文时,吴老师读着读着哽咽了,我们听着听着哭了。
同步作文对于提高语文成绩作用非常显著,本来成绩很差的我中考考了105分(满分120)。
”
留言者是我当年的一位余姓学生,其时他正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我进入“教我语文”阶段正是从“同步作文”开始的。
从2006年开始,每逢语文考试,我便与学生一起做试题,一起写考场作文。
因为“同时知题、同场写作、同一要求、同步完成”,我便将其称为“同步作文”。
一路写下来,我切身体会到考场作文的艰难,并逐渐摸索出一些“作文模式”,比如“从一个侧面写人”“带一种感悟叙事”“怀一种情愫写景”“分一些层次梳理”等。
上文所说的《母亲的手》便是“从一个侧面写人”。
渐渐地,作文教学这块“硬骨头”变成了我的一件“硬货”。
无论公开课还是示范课,我常常以作文教学“抛砖引玉”。
时间长了,我所在学校的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也敢“硬碰硬”了。
之后,我又把“同步作文”推而广之。
如中考倒计时50天时,我开始为每个学生写一篇字数不等的观察手记,取名为“这群少男少女”。
一段时间后,我以此为题材主讲了一节“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示范课。
一节课下来,学生“笑语声声、佳作频频”,听课教师“侧耳倾听、以为妙绝”。
2017年,我与八年级学生一起以“乡村少年说”为主题,围绕“说课业”“说课外”“说师友”“说家庭”“说成长”“说梦想”6个板块、80多个子话题共写一本书。
听说要“出书”,全班52名学生个个都来了劲头。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该“说”的都已“说”完了,剩下的便是我的整理和打磨了。
这便是《乡村少年成长密码》一书的由来。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解决了写作问题,还解决了许多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回头再看,无论“同步作文”还是“这群少年少女”,或是“乡村少年说”,它们的确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力,让学生找到了写作路径,但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写作训练并不完整。
如果能以教材为蓝本,将两者进行有效兼容,学生的写作训练会更加系统。
“教我语文”的另一个标志是我的“名著导读”系列。
自2017年秋季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名著导读上。
多少个夜晚,多少个假日,我都用来阅读、解读、导读初中阶段的36部名著。
这些导读文案在许多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我还受邀录制了初中必读名著48讲视频课。
回顾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涯,我感觉与怀特海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认知三阶段有点类似。
“语文教我”阶段,我对语文教学的感觉是朦胧、粗浅的;“我教语文”阶段,我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深入探究;“教我语文”阶段,我尝试打通“人”与“课”、“知”与“行”、生活与语文的藩篱,尽可能做到“人课同步”“知行合一”。
展望未来,我计划在“语文教我—我教语文—教我语文”的后面添上“陪学语文”。
我将不再强调“我”,而是陪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观察、一起写作、一起求索、一起成长。
我只做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笔下一条“前导”的“大鱼”,或许这就是回归教育本源吧。
来源|中国教师报
延伸阅读:
语文课拒绝“非法感动”|刘擎:为什么现代人容易出现精神危机
刘擎:现代教育模式的代价是巨大的,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机
从“逼着学”到“主动学”: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语文学科教材变化大?主编温儒敏回应了
凌宗伟:中学语文老师不妨也翻翻康德的“三大批判”
小学1-6年级语文知识点汇总:字、词、句、修辞、古诗、常识……超全!
小学语文趣味成语之最300则,好玩又好记!
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长杨志刚:高中回头看, 小学初中最要抓的是这件事…
您语文好,您来读读试试,太有趣了!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5年中考英语满分作文参考范文:Serious Floods
艰难与失利其实不恐怖,恐怖的是一小我私家落空期望,落空与之奋斗的勇气。
屈原爱国,“高低而求索”;一旦楚国衰亡,他落空了期望,便只剩下跳入汨罗江这条失望之路了。
2025年中考已开端进入倒计时,英语作文关于英语这一科来讲是个重头戏,考生们必然要多多提拔本人的写作本领。
四川初上高为列位考生收拾整顿了2025年中考英语满分作文参考范文,仅供参考!更多积年的中考英语满分作文相干信息请存眷四川初上高升学网!四川初上高升学网伴您一起前行,祝列位考生出息似锦! 以上是四川初上高升学网为列位考生收拾整顿的“2025年中考英语满分作文参考范文:Serious Floods”,期望对2025届考生有所协助,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 考生 学网
如何做好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
单元目标的有效落实,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都需要以组织高潮来增加力度,而高潮的推出,离不开“蓄势”。
1.营造氛围的蓄势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营造出一种与新课内容相和谐的情绪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意的蓄势。
例如,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于松建老师在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呈现两组词语——“阳光 沙滩 椰树 奔跑”和“黑夜 室外 火光 呼喊”,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境。
很多学生把第一组想象为温暖、舒适的海滩度假场景,把第二组想象为夜晚灾难来临的场景。
没想到,教师呈现的结果却相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开场,不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与之后学习的《在柏林》这篇微小说的特点相呼应,这就是有效的“蓄势”。
2.接受新知的蓄势 为了更好地教授新知,教师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旧知识、旧经验,使他们能把新内容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是为接受新知而蓄势。
例如,课文《去年的树》中,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
教学时,组织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教师读旁白“树对鸟儿说”“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但怎么问的,没写具体。
此时,联系之前所学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人物说话有具体的提示语,有反映人物心情和语气的词,读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
于是,借鉴这篇文章给《去年的树》加上提示语。
显然,复习旧知是为了“同化”新知,是十分有效的蓄势。
3.转折过渡的蓄势 过渡是语文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任务转换时,教师要注意为下一个任务而蓄势,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戴建荣老师执教《注意说话的语气》时,让学生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学习用合适的语气说话。
怎样从“道歉、解释”的语气向“劝说、提醒”的语气转换?戴建荣老师是这样蓄势的:“小明得到老师的原谅,心里轻松多了。
高高兴兴地往教室走,可是经过洗手池时,看到有个同学洗完手没把水龙头关紧,水就在那里滴答滴答地流呢。
如果你是小明,会怎么做?” 4.纳入主流的蓄势 学生的思维本身具有随意散漫、多元辐射的特性,如何把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通过巧妙引导,使其纳入主流,也就是为突出主流进行必要的蓄势。
例如,《我的心儿砰砰跳》所在的单元导读对习作的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大多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但写得非常散乱。
那么,如何让写出的感受更清楚,更打动人心?教师通过范文引路、对话交流,整合学生不断涌现出来的零碎经验,有效引导,最终归纳出学生普遍认同的写作妙招,这样,学生写作的欲望被激活,课堂教学走向了深入。
所以,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源,善于体验和调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情绪,把这些看作有效的教学资源。
5.層层推进的蓄势 整个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都可以看作是为一堂课的高潮的出现而蓄势。
如果没有前面每个环节的铺垫和推动,不可能产生高潮,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活跃、最亢奋的状态,也需要层层推进,有临到高潮前的蓄势。
例如,李文斌老师执教《短诗三首》时,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性;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大胆创作,仿写现代诗,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6.拓展延伸的蓄势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
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和拓宽。
例如,《古诗三首》中《示儿》的教学,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借助注释让学生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理解《示儿》的大意后,拓展陆游同一主题下的爱国诗,以诗解诗。
请每个小组选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一首,谈谈:读这首诗,心里什么感觉?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诗中哪个字上?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语调、韵律和节奏。
最后,对照《示儿》,学生会发现有一种情感一直在延续,即陆游生逢乱世,一生都在盼望祖国统一,牵挂着北方的遗民,诗中的山水风雨月,都充满着悲伤、悲愤和悲凉。
课堂既有浪峰,亦有波谷。
波谷的蓄势,正是为浪峰的涌起作准备。
如此浪浪相连,波澜起伏,才能显现出语文教学动人的风姿与魅力。
蓄势不是等待,需要预设,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生成,更需要教师的匠心与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