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围观京城小学名校的数学课,我惊呆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0 点击数:
简介:与此同时,张丹主任也提出了两点宝贵的建议:一是系统构建适合“以史育创”思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联动区域优质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二是充分发挥此次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吸纳更多优秀教师进行“以史育创”…

【千问解读】

今年新学期,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的变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以数学为例,据了解,新教材十分注重真实情境与跨学科学习,引入了大量的实际背景素材,科技、人文,历史、生物等跨学科内容,强调生活化、情景化,更加注重实践的应用,强调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孩子,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材焕新,也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天的数学课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老师要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又该如何搭建专业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昨天(10月16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科、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海淀区中关村学区管理中心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承办的以“数以载道,以史育人”为主题的海淀区“未来名师成长计划”系列活动——井兰娟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报告厅举行。

本次活动由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李巍科长主持。

01

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用历史启迪智慧,用问题引领创新。

井老师与学生一起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现场课《做注——三角形的面积》。

课堂上,井老师借鉴历史,基于学情,让学生们在做注的任务中,经历先有“术”,再有“道”的数学实践过程。

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注的学习任务中,经历了再创造学习,深入体会了“出入相补”的价值,体验了创新实践过程,发展推理意识和创新意识。

随后,井兰娟老师在以《“以史育创”数学,为创造力而教》为题的报告中结合自身已有的研究基础尝试提出“以史育创”的数学教学观点,从挖掘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资源、应用“创新者自画像和思维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史阅读、经历再创造、对话历史、拓展思维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史育创。

她表示,为创造力而教的“以史育创”数学教学,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像数学家一样探究这个世界,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智慧的启迪,才能创造和书写出新一代的数学史,这才是数学教育的本质。

在《我和你,在一起》教师沙龙中,李建民副研究员、潘丽云副教授、骨干教师张翠、张学慧、葵园数学名师唐春璐和青年教师陶敏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与井老师之间的故事和在团队建设中的成长与感悟,并感谢井老师在引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中所作的贡献。

02

构建教师自主发展支持体系

持续强化育人新优势

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指出,举办本次“未来名师成长计划”研讨会的意义在于探寻名师成长之路,以名师引领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推进以“新质教师培育”促进“新质人才培育”、 深化海淀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她鼓励全体教育同仁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以教育家精神为职业追求, 努力突破自我、提升育人能力,携手推动海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景小霞校长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井兰娟老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推动高质量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志性时刻。

她指出井老师职业发展中的三个突出特点:以持续研究为引领提升专业成长技能、以创新意识为导向驱动学习方式互补、集日常高质量为核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井老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多年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视。

景校长从赋权教师在组织结构变革撬动下培育好团队、赋能教师在学校文化体系中浸润成长、赋才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拥抱新技术三方面介绍了中关村构建的教师自主发展支持体系。

她表示,未来中关村一小将以井兰娟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为新的契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建构新质生产关系中,持续强化育人新优势,激发发展新活力,让每一位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03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独特的教育主张、

深沉的教育情怀、强大的教育磁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主任张丹为本次研讨会做出精彩的点评。

她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有勇气直面教育的重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或教育思想;有深沉的教育情怀;有强大的教育磁场。

她对井老师提出的“以史育创”这一教育主张和实践探索表示了高度的肯定;对井老师简单纯净、低调谦虚的品质表达了赞赏,认为井老师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关村第一小学“做最好的我”这一核心价值;也看到她引领和带动一个团队不断发展的强大的教育磁场。

与此同时,张丹主任也提出了两点宝贵的建议:一是系统构建适合“以史育创”思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联动区域优质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二是充分发挥此次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吸纳更多优秀教师进行“以史育创”的教育教学实践。

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对井兰娟老师将中国古代数学史融入课堂表示了肯定。

他认为,这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有效尝试。

同时,他也表示这是一个有挑战的、长期的过程,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数学教师能够着眼于中国古代数学家思考问题时的特点、解决问题时的基本策略和思维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素养。

最后,他肯定了井老师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世界、解决真实的问题这一做法,并启发老师们从发现关系的角度进行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编辑|京教君

内容来源|中关村一小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点分享

求点赞

*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的方法(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感觉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要切实上好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的方法?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感觉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

但是,要切实上好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所有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呢?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育理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认真钻研教材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前提就是要认真钻研教材。

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弄清教材中所讲的知识,把它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

了解这部分内容在本年级中的作用是什么。

细心研究每课时的例题、习题和课堂作业,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和谐氛围,注重参与式教学在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法指导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已经过时,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以至融会贯通。

3.合理设计习题,有效提升知识练习设计既要使学生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又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编题要讲究科学性、有效性,做到每次练习都要有重点、有目的,应体现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构造合理的序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顺着台阶前进。

总之,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数学课堂的效率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主要途径,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潜心研究,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用。

如何做好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5期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如何做好语文知识教学?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做好语文知识教学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5期 课似看山不喜平,语文教学离不开“蓄势”。

单元目标的有效落实,重难点的突破,学生思维的活跃与灵动,都需要以组织高潮来增加力度,而高潮的推出,离不开“蓄势”。

1.营造氛围的蓄势 语文是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营造出一种与新课内容相和谐的情绪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动机和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意的蓄势。

例如,在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中,于松建老师在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呈现两组词语——“阳光 沙滩 椰树 奔跑”和“黑夜 室外 火光 呼喊”,让学生发挥想象,猜测当时可能发生的情境。

很多学生把第一组想象为温暖、舒适的海滩度假场景,把第二组想象为夜晚灾难来临的场景。

没想到,教师呈现的结果却相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开场,不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与之后学习的《在柏林》这篇微小说的特点相呼应,这就是有效的“蓄势”。

2.接受新知的蓄势 为了更好地教授新知,教师往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旧知识、旧经验,使他们能把新内容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中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是为接受新知而蓄势。

例如,课文《去年的树》中,五个人物四次对话构成了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

教学时,组织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教师读旁白“树对鸟儿说”“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但怎么问的,没写具体。

此时,联系之前所学的课文《会走路的树》,这一课的人物说话有具体的提示语,有反映人物心情和语气的词,读的时候情绪就出来了。

于是,借鉴这篇文章给《去年的树》加上提示语。

显然,复习旧知是为了“同化”新知,是十分有效的蓄势。

3.转折过渡的蓄势 过渡是语文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任务转换时,教师要注意为下一个任务而蓄势,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戴建荣老师执教《注意说话的语气》时,让学生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学习用合适的语气说话。

怎样从“道歉、解释”的语气向“劝说、提醒”的语气转换?戴建荣老师是这样蓄势的:“小明得到老师的原谅,心里轻松多了。

高高兴兴地往教室走,可是经过洗手池时,看到有个同学洗完手没把水龙头关紧,水就在那里滴答滴答地流呢。

如果你是小明,会怎么做?” 4.纳入主流的蓄势 学生的思维本身具有随意散漫、多元辐射的特性,如何把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就要通过巧妙引导,使其纳入主流,也就是为突出主流进行必要的蓄势。

例如,《我的心儿砰砰跳》所在的单元导读对习作的要求是: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大多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但写得非常散乱。

那么,如何让写出的感受更清楚,更打动人心?教师通过范文引路、对话交流,整合学生不断涌现出来的零碎经验,有效引导,最终归纳出学生普遍认同的写作妙招,这样,学生写作的欲望被激活,课堂教学走向了深入。

所以,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资源,善于体验和调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情绪,把这些看作有效的教学资源。

5.層层推进的蓄势 整个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都可以看作是为一堂课的高潮的出现而蓄势。

如果没有前面每个环节的铺垫和推动,不可能产生高潮,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活跃、最亢奋的状态,也需要层层推进,有临到高潮前的蓄势。

例如,李文斌老师执教《短诗三首》时,通过层层推进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读出节奏,感受现代诗的音乐性;读出想象,体会现代诗的艺术性;读出情感,感受现代诗的人文性。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发现现代诗的特点,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大胆创作,仿写现代诗,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6.拓展延伸的蓄势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

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实现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和拓宽。

例如,《古诗三首》中《示儿》的教学,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借助注释让学生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理解《示儿》的大意后,拓展陆游同一主题下的爱国诗,以诗解诗。

请每个小组选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一首,谈谈:读这首诗,心里什么感觉?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诗中哪个字上?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语调、韵律和节奏。

最后,对照《示儿》,学生会发现有一种情感一直在延续,即陆游生逢乱世,一生都在盼望祖国统一,牵挂着北方的遗民,诗中的山水风雨月,都充满着悲伤、悲愤和悲凉。

课堂既有浪峰,亦有波谷。

波谷的蓄势,正是为浪峰的涌起作准备。

如此浪浪相连,波澜起伏,才能显现出语文教学动人的风姿与魅力。

蓄势不是等待,需要预设,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生成,更需要教师的匠心与底蕴。

加入收藏
               

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围观京城小学名校的数学课,我惊呆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