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芒种节气怎么养生?芒种节气需要注意什么养生食谱介绍

2018年芒种节气是6月6日,芒种我们应该吃什么?吃什么最好?小编今天整理了有关芒种的养生食谱和你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芒种
【千问解读】
说到芒种小编相信大家都知道,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有很多人会认为芒种是到了种芒果的季节,其实,并不是这样,芒种的意思是到了一年中降水开始慢慢变多,气候会变得很湿热,看过芒种图片大家就一定知道,芒种就是辛勤劳作的季节。
2018年芒种节气是6月6日,芒种我们应该吃什么?吃什么最好?小编今天整理了有关芒种的养生食谱和你分享,一起来看看吧!
芒种节气吃什么
芒种养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芒种时节是一个十分适合养生的季节,在芒种的时候,好好的养生,也是可以让一年保持一个较健康的状态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芒种节气养生吃什么?”,希望您会喜欢。
芒种节气的最佳时令饮食是:桑椹
桑葚又名桑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桑椹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补品。
成熟的桑椹味甜汁多,酸甜适口,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桑椹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促进胃液的消化,入肠能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
现代医学认为,桑椹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果糖、胡萝卜素、维生素(A、B1、B2、C)、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及矿物质钙、磷、铁、铜、锌等营养物质。
第一谷薏米
上榜理由:薏米性味甘淡微寒,含有维生素B1和多种氨基酸,《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
炊饭食,治冷气。
煎饮,利小便热淋。
”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的食物。
夏天用薏米煮粥,是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
薏米是清除体内湿毒的好食品,又有抗癌作用。
盛夏时节阴雨连绵,空气湿黏,很多人都会“伤暑”,这时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的作用。
最佳搭配:薏米红豆粥。
既除湿,又补心,还能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
最佳烹调方式:暑热会减弱食欲及肠胃的消化功能,粥类食品易于消化,既能帮助补充因大量出汗所消耗的水分,还能快速补充血糖和能量,是消暑的最佳主食。
第一瓜西瓜
上榜理由:我国民间早有一句谚语:“热天吃西瓜,不用把药抓”。
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经常饮酒的人体内偏热,若能常吃些西瓜能清火解热,还能加强肝脏解除酒精毒性的作用。
新鲜的西瓜汁和鲜嫩的瓜皮能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增添光泽。
夏天出汗多,随着汗水的排出,丢失的营养也多,适当吃些西瓜,不仅能补足丢失的水分,更能增加营养。
最佳烹调方式:西瓜可以生吃,也可以拿来榨汁。
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可以用来煮水、炒菜。
第一菜黄瓜
上榜理由: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
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
我们常吃的黄瓜就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
夏季也是黄瓜上市的旺季,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钾低钠的特点,适合夏天人们大量出汗后补充水分及流失的无机盐。
最佳搭配:蒜泥搭配黄瓜,做法简单,用料也很少,还有杀菌、增进食欲的功效。
最佳烹调方式:凉拌黄瓜是最好的吃法。
脾胃虚寒的人可以清炒黄瓜,或者做黄瓜馅儿水饺。
第一菌木耳
上榜理由: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有益气、润肺、补脑、轻身、凉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称,夏天多吃点黑木耳,一方面有利于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凉血、增加食欲之效。
最佳搭配:银耳有润肺生津、补养气血、滋肾益精等功效。
将双耳用温水泡发后,与冰糖和水一起,放蒸笼中蒸熟,制成双耳汤,具有滋阴润肺、补肾健脑的功效。
最佳烹调方式:清炒、凉拌、做汤均可。
第一鲜鲤鱼
上榜理由:夏初的鲤鱼正值产卵季。
鱼在临近产卵期时,体内积蓄了很多脂肪和营养成分,身体肥硕而结实,因此肉的味道最鲜美,吃起来有种香甜的感觉。
夏季气候温热潮湿,适当喝些鲤鱼汤,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
而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极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儿童、孕妇、老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都适合吃。
最佳搭配:湿热天气里,吃鲤鱼可以适当加一些祛湿的食材一起煲汤,比如陈皮、冬瓜、葱白等。
咳嗽时则可以用鲤鱼与少许川贝一起煮汤食用,可止咳平喘。
而赤豆鲤鱼汤是一道缓解肾炎水肿的经典食疗方,两者配在一起食用,可以增强利水消肿的功效。
最佳烹调方式:夏季人容易燥热,可以选择清蒸、炖汤等。
第一粥绿豆粥
上榜理由:绿豆有“食中佳品,济世之食谷”之美称。
在炎炎夏日,绿豆汤更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消暑饮料。
绿豆亦食亦药,可用以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等。
不过应注意,绿豆属于凉性药食之品,身体虚寒或脾胃虚寒者过量饮用,会出现腹痛腹泻,阴虚者也不宜大量饮用,否则会致虚火旺盛而出现口角糜烂、牙龈肿痛等症状。
最佳搭配:可以搭配大米或者黑豆等其他豆类做成杂豆粥,能补充更多的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
第一饮酸梅汤
上榜理由: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
《本草纲目》记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
”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家常做法:材料:干乌梅(半斤)、山楂(半斤)、桂花(一两)、甘草(一两)、冰片糖或者红糖。
方法:1.从干货市场买回家的干乌梅和山楂必须先加水泡开。
2.连同少量的桂花和甘草将泡开的乌梅和山楂用纱布包起来。
3.在大锅里注满水,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
4.煮沸后,加入适量的冰糖或者可以起到上色作用的红糖。
5.小火熬煮6—7小时,在水大约被熬去一半的时候,酸梅汤也就做成了。
第一肉鸭肉
上榜理由:四季之中,鸭肉特别适合夏季食用,俗话说得好:“防苦夏吃吃鸭”。
鸭肉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质等养料,而且能防治疾病。
鸭属水禽,性寒凉,从中医“热者寒之”的治病原则看,凡体内有热的人适宜食鸭肉,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发热、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为有益。
最佳搭配: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炖食。
最佳烹调方式:“鸡肉汤,鸭肉味”,夏季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最滋补。
2018年芒种节气如何养生
一是“吃苦”,一般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入心经、脾胃经的作用,在过了芒种之后我们可以适当的吃一些苦味的食物,例如苦瓜、莲子、芥蓝、荞麦、生菜等,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
二是“饮酸”,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一些酸味的水果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作用,如乌梅、山楂、柠檬、葡萄、草莓、番茄、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因其适度进补,还能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
也可以榨汁饮用,但不可以用饮料代替水,汽水、可乐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及电解质,这些物质会对胃产生不良刺激,反而会影响消化和食欲。
三者是“食粥”,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提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热的功效,此外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健脾,利湿养肝,冬瓜荸荠粥补益胃肠,生津除烦,都是不错的搭配。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大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来看待这个惊蛰节气的吧,一起看看惊蛰的古诗词有哪些吧,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1、《有怀正仲还雁峰诗》宋·舒岳祥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2、《燕居十六首》宋·彭龟年冬月不启壁,深虑惊蛰虫。
物方全性命,如我爱吾宫。
3、《安济桥》宋·杜德源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
坦途箭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
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色去朝东。
休夸世俗遗仙迹,自古神丁役此工。
4、《夜闻警》宋·吴可几年官军破郡邑,远客孤村谁脱急。
卧听邻鸡三鼓鸣,流言敌骑一宵及。
抱衾携幼强趋走,复岭重山且深入。
为闻北人畏和暖,安得如今便惊蛰。
长秋南奔苦岚瘴,翠华连巡犯卑湿。
顾我飘零岂足念,注目寒江忘久立。
5、《冬至日闻雷》宋·杨时土圭日已南,百年生有期。
新阳潜地脉,惨惨群阴微。
尚觉云气昏,严飚弄寒威。
狂雷与骤雨,奔逐如喧鼙。
百虫误惊蛰,生理亦已亏。
向晚怒声息,散雪交余辉。
凌寒山驿孤,持盃空自疑。
6、《闻蛙》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7、《冬夜观树影》明·邵宝月树影在地,横斜复横斜。
谁为水墨画,老笔全无华。
又如春雷动,初惊蛰龙蛇。
因之得篆法,锥铁行平沙。
海云漾双玕,江风落孤楂。
玄冬万景瑀,嘉此独咨嗟。
他宵有繁阴,莫向时人夸。
8、《游玉泉》宋·朱翌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奉引有春扶屐去,送归生月带星稀。
一时花木助欢笑,四雇风云入指挥。
是日乃书惊蛰节,鸣蛙已傍小池归。
9、《答陈珽主簿》宋·刘克庄主簿佳公子,何曾染绮纨。
果能磨铁砚,真可歃铜盘。
君壮雷惊蛰,吾衰月阙团。
家贫无宝贝,珍贶欲酬难。
10、《清溪松阴图》明·唐寅长松百尺荫清溪,倒影波间势转低。
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
11、《惊蛰》现代·吴藕汀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11、《拟古·其三》魏晋·陶渊明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12、《义雀行和朱评事》唐·贾岛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13、《秦楼月》宋·范成大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14、《菩萨蛮·春雨》宋·萧汉杰春愁一段来无影。
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
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
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
那人知不知。
15、《惊蛰日雷》宋·仇远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16、《闻雷》唐·白居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17、《春雨早雷》唐·张说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18、《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古时候人都是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的?都有哪些仪式?
夏至日为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与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以及昼夜半分的春分、秋分,容易被古人观测,而成为最早确立的四大节气,既然是划分时节的重要依据,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人,自然是相当倚赖四大节气的气候特征能按时到来。
古人根据太阳照射而产生的阴气、阳气消长的理论,以冬至与夏至分属阴阳,其“至”有极点之意。
而夏至,恰好是阳气由盛转衰的时间点,故称“夏至一阴生”;相反的,冬至时则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随着炎热的天气与逐渐增加的阴气,面对容易滋生病菌的湿气、虫害,古人认为需在此时举行驱逐瘟疫、祈祷等祭仪来保护自己。
因此从先秦以来,夏至与冬至同样都是古人极为看重的节日,《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鬽”,意思是在冬至那天祭祀神鬼,夏至时则祭祀地神与百物之神,以祈避免灾荒与瘟疫。
《.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正值夏收之际,帝王要举行祭地仪式。
民间则会在夏至时祭祖,《四民月令.五月》载:“夏至之日,荐麦鱼于祖祢,厥明祠冢。
前期一日,馔具,齐,扫涤,如荐韭卵”,指夏至的前一天,家中要准备祭品、清洁打扫,待夏至清晨的到来,以麦和鱼祭祀祖先,并备上正月时亲手酿造的酒。
尚无现代周休二日的观念,不过有规定夏至休假3天,虽比不上休7天的冬至,但人们还是非常重视。
唐代笔记小说集《》中有提到夏至节的习俗:“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夏至这天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
从周代开始,历朝皇室皆会在夏至后拿出“冬藏夏用”的冰块来“消夏避伏”。
由于夏至时是很多农作物成熟的时节,因此除了驱除瘟疫外,百姓们还会选在夏至这天庆祝并祈祷秋季乃至於隔年能有个大丰收。
另外,在中国北方正好收获冬小麦,因此产生夏至吃面的习俗,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能讨吉利,成为北方普遍流传的夏至传统。
古人除了根据太阳外,还相当依赖会随四季变化方向的北斗七星。
《淮》载:“孟春招摇指寅,仲春指卯,季春指辰”,文中的招摇,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七颗星-招摇星(又称摇光)。
古人按照招摇星的逐月推移(即北斗七星的斗杓位置变化)结合天干地支,测定季节、月份。
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起算,故为子月,而后依序为丑月(十二月)、寅月(一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巳月(四月),到五月时正好是“午月”。
此外,依据《易经》“十二辟卦”,五月之卦为“姤卦”(天风姤),下卦的巽卦(风)初爻为阴爻,既符合了“一阴生”的概念,且“姤卦”在十二辟卦中排序第7,正好在辟卦的正中,故称“端”,再加上“午月”,也就形成了“”的概念后。
既然“姤卦”的初爻是“一阴生”,代表阴气渐长,在习俗上也要有驱除阴气、毒气渗入,以防罹患疾病的做法。
从先秦至魏晋以来就有仲夏之月(五月)蓄采众药,以去除毒气。
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则记载从夏至到五月五日这段时间,需要驱赶疫鬼:“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兵,题‘野鬼游光’。
俗说五采以厌五兵。
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
” 为了驱逐瘟疫、虫害,夏至与端午在古人眼中同样重要,其概念有逐渐混和的情况,成书于魏晋时期的《风土记》,对夏至和端午做了这样的说明:“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骛,用角黍(粽子),龟鳞顺德”,其注写道:“端,始也。
谓五月初五日,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日,与夏至同”,由此可知,大约是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把夏至、五月与端午的驱邪送瘟、祭神求福等习俗融合。
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夏至与端午结合,如果二者日期相近,就一并举行祭祀活动,加上投江殉国而死的故事感动无数民众,使端午逐渐取代夏至,成为中国传统四大节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