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30 点击数:
简介: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大学士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但就是孔融这张嘴经常会的罪人,这也和他不吐不快的性格有关。

不过孔融面对曹操也是毫不收敛,照样我行我素,终于有一次把曹操给惹怒了,直接下令捉拿孔融。

但是孔融的两个儿子也被波及到了,这次要为大家讲的“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就和孔融被抓有关,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

【千问解读】

孔融是三国时期的大学士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但就是孔融这张嘴经常会的罪人,这也和他不吐不快的性格有关。

不过孔融面对曹操也是毫不收敛,照样我行我素,终于有一次把曹操给惹怒了,直接下令捉拿孔融。

但是孔融的两个儿子也被波及到了,这次要为大家讲的“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典故就和孔融被抓有关,下面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的意思还有背后的故事吧。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南北朝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发生时间是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故事的主人公是汉末士人领袖孔融和他的两个儿子。

原文如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

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二徐进越:“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孔融被拘捕,朝廷内外都非常惊恐。

当时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人依旧在玩琢盯的游戏,没有一点慌张的样子。

孔融对派来抓捕他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一人身上,两个孩子能否保住性命?”孩子们从容上前说道:“父亲您难道见过捣翻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两个儿子也被拘捕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由这两个八岁和九岁的孩子之语改编而成,叫做“覆巢之下无完卵”,意为鸟巢底朝上翻下来,蛋都摔破了,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这也是这两个孩子首创的一句令后人非常熟悉的成语。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孔融,是孔子的后裔。

四岁的时候便有“孔融让梨”的惊人之语,十岁时又有“小时了了”典故出现,无论是学问还是个性都非常鲜明,是汉末时期著名的士人领袖,素以学问渊博、刚直不阿著称于世。

孔融这位老夫子非常瞧不起曹操,自从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被朝廷征召为将作大匠后,就多次出言讥讽曹操。

官渡之战前夕又公开散布失败言论,令曹操非常恼怒。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后来曹操战胜袁绍,曹丕强纳袁煕之妻甄氏时,孔融又出言讽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之战爆发前。

最终,曹操对孔融忍无可忍,以不孝之罪将孔融一家大小全部处死。

在孔融被抓期间,便有了这个“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成语故事。

孔融的这两个孩子,年龄虽小,却深明事理,知道自己也将与父亲一样死于非命,故此非常从容。

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个孩子能够长大成人,也必将成为一代名士。

芈月死后埋在了哪里 埋于麦田之下的“千古太后”

麦田之下的 孙俪、主演的电视剧《传》以秦为原型,自热播以后就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最近一组“探访芈月墓”的视频迅速走红。

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可能就葬在位于西安临潼的祖坟——秦东陵。

秦始皇不少祖辈埋葬于此,人们称这里为秦始皇的“祖坟”,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

秦东陵是1986年村民修渠时发现的,共有4座陵园,每座陵园以人工环壕或自然沟壑为界。

在这4个陵园中,共发现亚字形墓3座、中字形2座、甲字形墓葬5座。

据史籍记载,可以确定葬于秦东陵的王公贵族有昭襄王与唐太后,庄襄王与、悼太子、宣太后。

至于孝文王与华阳太后是否葬在秦东陵范围内尚有争议。

专家推测4号陵园的亚字形大墓可能为宣太后之墓。

如何判定墓主人为芈月 专家们怎么就推断4号陵园为宣太后之墓呢?根据出土陶器等分析,4号陵园相对年代较早,是一座“亚字形”竖穴墓葬。

中国古代墓葬,墓道数量多寡代表墓主地位高低,拥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等级最高,属于帝王级。

经过对比排除,专家发现,只有作为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使用这一葬制是最符合情理和逻辑的。

而且,宣太后在历史上影响巨大,使用国君葬制也是理所当然的,之前在西安发现,秦夏太后也采用亚字形大墓安葬,有了先例再加上从对陵园年代和礼制要求来推测,所葬者极为可能是宣太后。

生前风光无限、叱咤江山的,死后长眠于黄土中,千百年后她的墓上已长满了稻穗,大墓的位置也早已没有了封土,辉煌殆尽。

如果不是专家介绍,很难相信麦田下埋葬着是一位先秦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尊称“台阶之下” 此名如何而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陛”的解释简单明了:陛,宫殿的台阶。

如,石陛。

在《辞海》中,“陛”字条目下的解释又多了“帝王”二字,即 “帝王宫殿的台阶。

同时,举出《战国策·燕策三》:“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蔡邕《独断》卷上:“陛,阶也,所由升堂也。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

”显然,“陛下”乃是“台阶之下”的意思。

“陛下”何时成了对帝王的称呼?在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大臣见了皇上,常常是“陛下”、“陛下”的不绝于耳。

“台阶之下”,怎么成了对帝王的尊称呢?网络配图 在中国古代,陛字最早确实是指宫殿外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

“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更花哨的样式,如“飞陛”。

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

那么, “陛下”一词为什么由建筑构件变成了帝王的尊称呢? 因为在古代,这条通往君主的台阶是有侍卫把守的,只有经过把守在陛下侍卫的允许才可登阶升殿,见到君王。

“陛下”即是通过陛下的卫士向皇帝转达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自秦代以后,“陛下”一词就专用来称呼皇帝了。

如《·本纪》:“自不及陛下威德。

”此中的“陛下”即指的是“秦始皇”。

网络配图 蔡邕在《独断》中,曾对为何将君王称为陛下作过详细说明:“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也就是说,称呼陛下的原因是缘于群臣向天子禀报事情的时候,不敢直呼天子本人让他知道有人在向他禀告,所以只是说“在台阶下的人进行禀告”,用这种说法既让天子知道有臣子向他禀告事情,又体现了臣子对天子的尊敬之意。

如对天子上书,书中也是用这种称呼法。

由此可见,用“陛下”称呼“天子”乃是由“不敢指斥天子”而来。

虽称天子为“陛下”,但不是指“天子在陛下”,而是指“向天子禀告事情的人在陛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是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秦始皇本纪》中的这段记载表明,到了西汉,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与“陛下”一词相似的还有“阁下”、“殿下”等,也是循此例而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什么意思?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