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有何典故?其他两斗去哪里了?

大家都知道“斗”是一种计量单位,十斗就是一石,那么在这个成语中为何会用到“斗”这个单位呢?而且为何偏偏是八斗,而不是九斗或者十斗呢?这其他两斗去哪里了?下面小编就来解开上面的众多疑问,给大家讲解一下才高八斗的由来和典故吧。
才高八斗这个词涉及到中国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
【千问解读】
我们形容一个才华横溢,文采极高的时候都是用到一个成语,那便是才高八斗。
大家都知道“斗”是一种计量单位,十斗就是一石,那么在这个成语中为何会用到“斗”这个单位呢?而且为何偏偏是八斗,而不是九斗或者十斗呢?这其他两斗去哪里了?下面小编就来解开上面的众多疑问,给大家讲解一下才高八斗的由来和典故吧。
才高八斗这个词涉及到中国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个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另一个为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
按理说这两人都不在一个朝代,应该没什么交集才对,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文方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其文学水平受到了南北朝时期广大学者的崇拜,将他的文章推崇为典范,曹植的才情可见一斑,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
其代表作品《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样精美的文章,自然受到无数后人的崇拜,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曹植简直就是每个文人雅客心目中的诗仙级别人物。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就是它的粉丝之一。
南朝宋国的谢灵运乃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也是一名优秀的山水风格的诗人,因为其政治上的失意,从而导致他寄情山水,写出了许多山水诗作的名篇,当时其诗文被称为“江东第一”。
他的诗作大多描写名山大川,对自然景物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自成一派开创中国诗文界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文文学性很强,再加上对自然景物的独特刻画,受到了当时很多文人雅士的喜爱。
每次只要他一写诗,其作品都会遭到疯抢,导致大家竞相抄录。
当时南北朝时期宋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他召入京城在自己手下做事,经常让他在自己身边写诗作文。
久而久之,谢灵运难免有些恃才傲物,有一次喝醉了大声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这句话虽然狂傲,不把天下人的才华放在眼里,但是也可反映出了曹植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这便是后来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了。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什么含出处,揭秘,典故,全诗赏析
2、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全诗《景德以后祀五方帝十六首其一》作者:佚名条风斯应,候历维新。
阳和扈蛰,品物皆春。
篪簧协奏,簠簋毕陈。
精羞丰度,景福攸臻。
3、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的出处典故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
4、阳和启蛰 品物皆春揭秘和赏析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意思是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春天来了被惊醒,动而未出,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也是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美好的时光开始了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宋史·乐志》,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春天当作一年的美好开端,代表着新生与希望,预示着圆满顺利的未来,预示着新的希望。
四川地理位置有何特点
不过就是一个地貌如此复杂、又缺少资源的地方却盛产文豪,“诗仙”李白和大文学家苏轼都出生于四川,不得不说四川的确有着人杰地灵的一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要是感兴趣就别错过啦。
文豪辈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史上交通闭塞到“难于上青天”的四川究竟出过哪些鼎鼎有名的大文豪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起四川著名的大文豪、艺术家,首当其冲的肯定是诗仙李白。
李白,剑南道巴西郡昌明人。
作为天才型诗人,李白一生出过无数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蜀道难》、《将进酒》以及《行路难》等绝世佳作。
在风格上,李白的诗豪放洒脱大气,极富创新性,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定格式,达到了一种随心随性的极高境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强大魅力,受到后世诗人的极力推崇。
李白,以其极高的诗词成就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诗歌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除李白外,苏轼也是出自四川的大文豪之一。
苏轼,眉州眉山人。
作为文坛领袖,苏轼在散文、诗、词、赋等方面的建树颇多,成就显著。
主要代表作有:《东坡七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而作为全能型才子,苏轼还擅长绘画以及书法,造诣颇深,被誉为北宋文学最高成就代表,与苏洵、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
作为享誉盛名的“赋圣”与“辞宗”,司马相如在辞赋的成就非一般人所能及。
他的一生,作品无数,其中《上林赋》、《子虚赋》等作品流传甚广。
他本人也因其极高的辞赋成就被称为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大代表,鲁迅更是给予他“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的至高评价。
地灵则人杰那么,为何四川会涌现出这么多的文豪大家呢?其实,不过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罢了。
首先,四川地形闭塞,易守难攻,虽说里面的人不容易出去,但外面的人也不可能轻易进来。
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当于给了这里一个战争隔离罩,也为四川内部人民创造了一个接受教育的绝佳好机会;远离京都,“天高皇帝远”,受到的政治束缚很小,人们比较自由、豪放、随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创作。
其次,作为著名的文化之城,四川自古就有深厚的文脉,鼎盛的文风,不管是生于此地,还是长于此地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此地深厚文脉的影响。
再者,因为交通闭塞,远离战乱,开发程度低,拥有众多高山,好水,好风景的四川充分满足了文人墨客们对幽静之地的幻想,成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文豪们首选的隐居之地;美丽的风景,高大的山脉更是给予了文人们满满的创作灵感。
于是,就这样,地灵则人杰,得益于此地的文化蕴涵、地势特点以及自然风景,四川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大文豪。
一方水土一方人作为“天府之国”,文化之城,四川除了地形封闭外,其余地方可以说是满足了文人墨客们隐居创作的大多数要求。
美丽风景涌现诸多创作灵感、闭塞之地避免世俗打扰、深厚文脉给予创作根基;加上文人们的自身实力与学识迸发,无数绝世佳作应运而生。
地灵与人杰,名人难尽数,四川实乃宝地也。
不过,都说事物是相互作用的,四川养育了这些大文豪们,而这些大文豪们也“养育”了四川,在真正的文学创作中,环境与人物都很重要,地灵与人杰,缺一样都是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