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7 点击数:
简介:读《滕王阁序》,很多人可能对原文的内容记不清了,但是其中有一些千古名句一定是记忆犹新,因为这些名句经常会出现在各种场合,是真正的经典。

而以前在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对于文章的作者王勃,讲解的也是非常详尽,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另外一点,那就是“滕王”这个人。

滕王阁与滕王有关系,那么这个滕王又是谁呢? 一篇《滕王阁序》使王勃藉以成名,不少

【千问解读】

读《滕王阁序》,很多人可能对原文的内容记不清了,但是其中有一些千古名句一定是记忆犹新,因为这些名句经常会出现在各种场合,是真正的经典。

而以前在学习《滕王阁序》的时候,对于文章的作者王勃,讲解的也是非常详尽,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另外一点,那就是“滕王”这个人。

滕王阁与滕王有关系,那么这个滕王又是谁呢?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一篇《滕王阁序》使王勃藉以成名,不少人未见其阁,先读其序。

滕王阁因而积雄文百篇,诗赋千首,名声愈甚。

除了洪州,滕王还在隆州新建一阁,两阁俱都飞檐翘翘,金碧辉煌。

滕王也因建两阁而被列为大唐王公中骄纵失度的反面典型。

1.李世民封兄弟李元婴为滕王

滕王李元婴系唐高祖二十二子,出生时大唐已然建国,因此自小就曾受过良好教育,在年轻时成为潇洒倜傥的风流佳王子。

李元婴不仅能说会道,而且酷爱音乐、舞蹈、擅长丹青,一时之间吸引不少文人前来投靠。

李世民虽然文治武功了得,但他出生时父亲李渊尚是太守,与李元婴的教育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历经玄武门之变和逼父亲退位后,李世民对弟兄们都防范甚紧,生怕类似事件重演。

他见李元婴府上文人齐聚,担心会出意外,遂封李元婴为滕王,封地在远离长安的滕州,食邑千户。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李元婴离开长安,变得骄纵淫逸起来,不顾众人反对,开始横征暴敛,想为自己修一座行宫。

这事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叱责他行为逾矩,贬李元婴为金州刺史,降为八百户。

李元婴到了金州,依然我行我素。

金州离长安较近,李元婴的行径再次传到李世民耳中。

李世民这次仅一笑置之。

到了年末赏赐诸王,李世民给李元婴最多。

太子李治不解。

李世民遂说是怕他用度不够,必然盘剥食邑。

2.李元婴骄奢淫逸,被一贬再贬

李世民驾崩后,按例众王公大臣得服丧,谁知李元婴在服丧期间依然召集僚属宴饮歌舞,狎昵厮养。

刚继帝位的李治出御书严词切责:“人之有过,贵在能改。

国有宪章,私恩难再。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李元婴表示悔改,但事后仍置法章而不顾。

李治只好调李元婴赴苏州任刺史。

又过一年,李元婴再次被贬至洪州。

李元婴还是不以为然,认为洪州是个好地方,决定修一座楼阁,以便会客交友。

历时数年,楼阁终于竣工,李元婴广邀文朋诗友前往观赏。

因他封号滕王,新楼阁便被称为滕王阁。

众人对滕王阁称赞不绝,遂让在洪州已小有名气的孟学士作赋,孟学士来之前便打好腹稿,意欲一显身手,但他想等别人作过之后再作。

这时尚未成名的王勃站起来,走向书案坐下,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

滕王见他慢吞吞的样子,便提出先让众人喝酒,王勃写一句就让下人报一句。

过了很长时间,王勃写下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下人连忙拿去交与滕王诸人。

众人觉得不过老生常谈,实在平淡无奇。

不久又报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便开始关注起来。

一直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众人忍不住拍手称赞,赶忙让王勃来桌上喝酒。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滕王阁序》传入李治耳中。

李治大怒,削去滕王食邑,还将李元婴从洪州贬到滁州。

李元婴见滁州四面皆山,反而觉得景色优美,便又逸兴横飞。

李治闻报后,再次将他贬往隆州。

3.“滕”字何意?

李元婴到了隆州,发现那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遂选择一僻静优美处,修建亭子。

他每日坐在亭中环顾山水,认真作画。

隆州蝴蝶特别多,每天绕着亭子翩然起飞,李元婴眼前一亮,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

数年后,他画的蝴蝶大有名气,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吸引不少文人前来隆州。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李元婴每每招待文朋诗友,就想起以前的豪华,决定在隆州修建楼阁,豪华与洪都滕王阁一般无二,修成后仍取名为滕王阁。

此时李治多病,无心再管李元婴。

李元婴遂在隆州生活了人生最后二十余年,李元婴临死前,不少朋友前来看他,自责说若不是他们滋扰,李元婴也不至于失去滕王之位。

李元婴微微一笑:“‘滕’是什么意思?”

众人一怔,旋即恍然大悟:“滕”意思是水向上腾涌,引申为张口放言。

以滕王的聪明才智,李世民无疑会认为他威胁皇权,封为“滕”实是警告。

滕王故意奢侈无度,意在表明只图享受生活,其实无心皇权。

无怪李世民的诸弟兄中,仅滕王得以善终。

隋唐英雄侯君集简介 历史上侯君集是如何死的

,是豳[bīn]州三水人,在今在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

侯君集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以有材且雄健著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是个胆大勇武的世家子弟。

在隋末天下大乱的背景下,侯君集得识明主,投入了的幕府之中。

他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屡建功勋,被封为全椒县子,受到了李世民完全的信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在这之前,侯君集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诛杀了李世民的兄弟和李元吉。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侯君集被封为潞国公,赐邑千户,升为右卫大将军,而此时的,食邑才有五百户,可见当时在李世民的眼里,侯君集比李靖重要的多。

侯君集讨伐吐谷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侯君集又升为兵部尚书,参议朝政。

贞观九年,他被任命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作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五路大军直指吐谷浑,慕容伏允胆战心惊。

他放火烧荒,尽毁草原,然后躲进沙漠,给唐军来个坚壁清野。

侯君集主张穷追猛打,不给敌人喘息之机。

李靖征讨吐谷浑国。

以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

部队到达鄯州,商议下一步军事行动。

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军队已快到目的地。

而吐谷浑部队不去守住险要之地,实在是老天相助。

如果用精干的部队乘其不备,则有大胜可能。

等敌人逃到山谷里,攻克起来就难了。

” 李靖同意他的计策。

唐军兵分两路,李靖、薛万均往北路,侯君集、李道宗往南路,对慕容伏允展开了钳形攻势。

侯君集部穿越2000多里的不毛之地,人靠喝马血维持体能,马靠啃冰雪延续生命,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吐谷浑军,杀得吐谷浑人鬼哭狼嚎。

唐军翻越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在今天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全歼慕容伏允的吐谷浑军,慕容伏允走投无路,自缢身亡。

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也被唐军俘获,吐谷浑举国投降,唐军大获全胜,自此吐谷浑一举平定。

侯君集平定高昌国 贞观十一年,侯君集被封为陈州刺史,改封为陈国公。

明年,又拜为吏部尚书,进位光禄大夫。

侯君集以前根本不爱读书,进了李世民的 秦王府后才拿起书本补习功课,他天资聪颖,竟然很快小有成就,典选官员,制定考课,做得有条不紊,颇受时人赞美,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正是大唐帝国官员的典型特征。

他一直走得很顺,少有挫折,心高气傲,耻居人下,就成了他一贯的心态。

连一向待人谦和的李道宗都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是善类,早晚必为反贼。

侯君集如此狂傲,当然有他狂傲的资本,那就是他独担重任、平灭高昌国的赫赫战功。

高昌国是个与今天的伊拉克差不多大小的国家,位于中亚地区的咽喉地带,东面是强大的唐王朝,西面是西突阙这样凶悍的游牧民族,在强国的虎视眈眈之下,高昌国就有了墙头草的特征,在大国的缝隙之中谋求生存,于是,高昌国摇摆不定的举动就被大唐帝国视为对国家威严的挑衅。

高昌国王鞠文泰本来对大唐颇为恭敬,经常贡献一些奇珍异宝,贞观四年,鞠文泰亲自入朝晋见唐太宗,得到了丰厚的赏赐,鞠文泰的妻子还被册封为常乐公主。

来回的路上,见到大唐的西部地区因久经战争而城邑空虚、人民稀少,心里涌起了轻视的念头,于是悍然与西突厥勾结在一起,做出了几件让人侧目的事情。

他扣押了不少路经高昌的西域商人和贡使,不许他们前往大唐。

又和西突厥联合出击,攻打唐朝的西域属国伊吾和焉耆,连下焉耆数城。

焉耆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救,唐太宗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薛万均、契苾何力等将领直奔高昌而去。

高昌国王麴文泰听到这个消息,笑道:“唐国离我国七千里地。

荒漠,盐碱地有二千里。

既无水草,而且冬天风吹裂肌肤,夏天风吹如火烧。

行族商人一百人不能有一人到达。

岂能大军攻到这里?即使能够到达,在城外一两十天就会因吃完粮食而溃败。

我将趁机俘虏他们。

” 侯君集刚渡过荒漠,到达高昌地界。

就听到麴文泰死去,其麴智盛刚继位。

而且高昌正在办丧事,无心作战。

侯部下请求快速奇袭。

侯说:“不可以,唐天子因高昌国君傲慢,让我执行上天的惩罚。

现在赶上人家办丧事,在坟墓上奇家,不是问罪的好方式。

”于是击鼓前行,等高昌国作好守城的准备,才砍树填塞护城河,牵引撞车,摧毁城墙。

于是攻破外城,俘七千人。

进围都城。

麴文泰外无援兵,于是投降,高昌平定。

侯君集刻石表功,才返回。

侯君集支持太子谋反 但因此役侯君集部队进攻中抢掠财物、妇女。

纪律很坏,在朝廷中引起非议。

有人攻击侯君集,但李世民念他的功劳,按下不理。

侯君集自恃有战功。

因一点小过被人非议,甚至被纪律部门审查,心中不平。

这时太子李承乾有过错,害怕被废。

知道侯心有怨恨,因此找人招侯来出主意。

问稳住太子位置的方略。

侯暗示愿助李承乾一臂一力。

又说:“魏王正得势,皇上如果有诏见,不要去。

”李承乾都听从了。

侯君集是怎么死的 然而侯君集害怕有人告密,心中不安。

李承乾谋反的事终于泄露,牵连侯君集下狱,很快牵出了勋臣侯君集。

面对人证、物证,唐太宗确定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阴谋。

唐太宗希望对他网开一面,群臣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应该用国法处置他”。

唐太宗无法否决众臣的意见,只能与侯君集最后诀别,此时,大唐泪如雨下,侯君集也泣不成声,血雨腥风中走出的生死战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李世民亲自审问侯,说:“我不愿刀笔吏欺辰公侯。

”侯君集不知道怎么回答。

李世民对群臣说:“侯君集于国家有功劳,我不忍心处置他。

为他向大家讨一条命,王公大臣们允许这样吗?”大臣们都说:“侯君集大逆不道,请将他按法律处罚。

” 李世民于是说:“与侯公诀别了,从今后,只有看到侯公的遗像了。

”因而流泪。

于是斩杀了侯,将其家属没入官府。

侯临上刑场,面色不变,对监斩官说:“我要造反?只是运气不好,蹉跎成这样罢了。

然而我曾为将,攻下两个国家。

你可告诉陛下,留一个儿子给我祭祀。

”李世民听了,将他妻子及一个儿子流放五岭之外。

一代将星陨落了,结束了他的荣辱一生,也许是他成功得太快?也许是他过于执着?他的不甘,让人动容,而李世民的眼泪,则让人心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孤舟浮江,诗心映世:马周诗句中的寒微之志与家国情怀

在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寂与抱负,穿越千年时光。

这位以政论文章闻名史册的能臣,仅存的两首诗作却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在山水意象与人生哲思间,勾勒出初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孤舟映日:寒微境遇中的诗意突围 《凌朝浮江旅思》开篇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以晨曦初照、孤舟漂流的意象,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羁旅图景。

这种 孤舟 意象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马周早年困顿生活的隐喻——他出身清河茌平寒门,少孤贫而好学,精研《》《春秋》却久困场屋。

诗中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的视觉错位,恰似其怀才不遇的生存困境:远山隐于雾霭,暗喻仕途渺茫;潮水看似凝滞,实则暗涌流动,隐喻着诗人内心对机遇的渴望。

这种寒微书写在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中达到极致。

花开花落的瞬间轮回,与江鸟沉浮的动态捕捉,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更是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北宋张耒在《马周》诗中 布衣落魄来新丰 的描述,恰与此诗的孤寂意境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寒门士子在盛世中的精神困境。

二、邓林栖枝: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马周现存另一残句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虽仅十字却振聋发聩。

此句化用《·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的典故,却翻转出新的意蕴:当邓林(神话中昆仑山神木)般的机遇近在咫尺,诗人却选择 不借 的傲骨。

这种选择绝非消极避世,而是知识分子在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突围——贞观十一年,他以《陈时政疏》直谏唐太宗 积德累业,恩结人心 ,展现出比借枝栖息更深远的政治抱负。

这种精神特质在《凌朝浮江旅思》的结尾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中得到升华。

面对千里羁旅的哀愁,诗人选择以诗长歌消解,而非攀附权贵。

这种 不借枝栖 的独立人格,与同时代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的悲愤形成对照,更显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三、政论诗心:双重文本中的士人担当 马周的诗歌与其政论文本构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在《陈时政疏》中,他痛陈 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这种以民为本的忧思,与《凌朝浮江旅思》中 羁望伤千里 的悲悯一脉相承。

其政论文 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的论述,恰可视为 长歌遣四愁 的另一种表达——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家国担当。

这种双重文本的创作特征,在初唐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马周既能在《请劝赏疏》中提出 劝农务本 的具体政策,又能在诗中保持 岸花开且落 的审美距离,这种 入世 与 出世 的平衡,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典型样本。

四、历史回响:寒微之志的永恒示 马周诗句在后世文人中引发持续共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禅意,与 潮平似不流 的静观哲学遥相呼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超脱,暗合 长歌遣四愁 的精神境界。

这种跨时空的共鸣,源于寒微文人共通的生存体验——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困顿境遇里坚守理想主义。

在当代语境下,马周诗句的价值更显珍贵。

当现代人面对 内卷 困境时,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的傲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坐标;当社会焦虑蔓延时, 岸花开且落 的哲学思考,为浮躁心灵注入清凉剂。

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好证明。

从孤舟漂流的寒微书生到位极人臣的贞观,马周的人生轨迹恰似其诗句的双重变奏——既有 春水送孤舟 的凄清,亦有 一语君王见胸臆 的豪迈。

他的诗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文学注脚,更是初唐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镜像。

当我们在苏州河畔诵读 太清上初日 时,听到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江涛拍岸,更是一个时代寒微之士的灵魂回响。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历史上滕王阁中的滕王是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