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饮茶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

而在中国长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的饮茶方式更是有着很多的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彼岸花,饮茶的方式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饮茶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吧。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
【千问解读】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饮料就是茶叶了,茶就是当时最受欢迎并且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享用到饮料,而且更是老少皆宜的养生饮品。
而在中国长久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的饮茶方式更是有着很多的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彼岸花,饮茶的方式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饮茶文化的演变是怎样的吧。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
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
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泽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涉及择水、选器、酌茶。
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
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的瓯或碗中饮用。
隋唐时期——泡(淹)茶法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
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
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五代、宋时期——点茶法
五代的茶以团饼为主,但制作较唐精致,散茶亦有名品。
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团、饼)为主;到了宋朝后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导地位。
五代宋时期的饮茶除承继隋唐时期的煎、煮茶法外,又兴起了点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搅动,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元明清时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为主,明朝叶茶(散茶)独盛。
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清朝的茶品种繁多,门类齐全。
元明清时期饮茶除继承五代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外,泡茶法终于成熟。
泡茶法起始于隋唐,由于煎茶法的兴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并不普遍。
五代宋又兴点茶法,点茶法本质上属泡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泡茶法。
点茶法与泡茶法的最大区别在于点茶须调膏击拂,而泡茶则不用此。
五代宋盛行点茶法,故泡茶法无闻。
不一样的茶叶有着不一样的泡法,每个爱茶人的心中也有着自己心仪的泡法,综合起来才能够喝到美味的茶。
中国画专业有哪些学校 全国共计31所大学名单汇总
其中包含31所本科、0所专科;26所公办、5所民办。
圆梦小编将在下文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全国各省市区开设中国画专业的大学名单一览表。
一、中国画专业有哪些学校1.清华大学(北京)2.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四川大学(四川成都)4.上海大学(上海)5.中央民族大学(北京)6.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7.上海师范大学(上海)8.天津师范大学(天津)9.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10.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广州)11.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2.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3.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14.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5.北方民族大学(宁夏银川)16.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17.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西安)18.四川美术学院(重庆)19.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20.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21.大连艺术学院(辽宁大连)22.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23.齐鲁理工学院(山东济南)24.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杭州)26.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27.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28.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29.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30.天津美术学院(天津)31.河北东方学院(河北廊坊)根据上文可知,辽宁省开设中国画专业的大学有:沈阳大学、大连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北京市开设中国画专业的大学有: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山东省开设中国画专业的大学有:齐鲁理工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圆梦小编建议大家:根据中国画专业开设大学的档次级别、所在省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报考!
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毕业生可在教育行业发挥所长,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或国际汉语教育,传播中华文化。
亦可在媒体、出版领域担任编辑、记者,或在跨文化交流、旅游、酒店管理等行业展现才华。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此专业需求持续增长。
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一、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1、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就业前景: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由此可见,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是一个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都还不错。
所以,2025年有意报考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同学,不必过度担心“中国语言与文化真的没出路吗?中国语言与文化就业率很低吗?中国语言与文化真的很难就业吗”等问题。
同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即便被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录取,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这样才助于你学好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找到与中国语言与文化对口的最好的出路。
以下为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诂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