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桌酒文化的陋习是如何形成的?

酒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酒桌上的影响更是长达千年,可以说中国餐桌上的酒文化仅此一家。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陋习,例如劝酒、酗酒等,而且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是很多人的烦恼。
那这些陋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为大家
【千问解读】
中国古代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酒的品种繁多,自宋代发明蒸馏技术后,人们开始把白酒当做主要酒类。
酒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于酒桌上的影响更是长达千年,可以说中国餐桌上的酒文化仅此一家。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陋习,例如劝酒、酗酒等,而且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甚至是很多人的烦恼。
那这些陋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与中国酒文化一样久远的是中国酒桌上的劝酒、酗酒等丑陋文化,称之为中国酒桌文化,是酒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畸型陋习。
自酒为先贤杜康发明以来,中国人饮酒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形成了一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从商周到今天,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
中国人爱喝酒,产生了无数与酒有关的佳话。
太史公司马迁曾在《货殖列传》中这样赞美道:
“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
在汉代,饮酒成为汉代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的活动,无论是祭祀、宴会、婚嫁亦或是节日,各种饮酒活动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自古以来,中国人均以酒成礼,饮酒往往扮演着一种教化的功能,例如“乡饮”,便是教育百姓“尊卑有序,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内外有别”的重大活动。
然而在汉代,统治者们却又时常限制臣民们饮酒,汉文帝时,曾颁发了一条略显奇葩的法令:禁三人无故饮酒律。
《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在其后,裴荫注解文颖这条注释:“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
这条律令非常简单,就是禁止百姓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群饮”,而这个“群”是指“三人以上”。
汉律规定,只有节日、婚嫁以及皇帝规定的日子才能聚众喝酒。
而皇帝规定的饮酒日也被称为“酺”。
在现代人看来,这条律令简直无厘头至极,朋友之间喝点小酒,难道不行?根据考古发现,确实不行。
《居延汉简》中,曾发现一枚竹简,上写“甲日初禁酤酒群饮者”。
考古资料与文字资料互相对应,可以证明“无故群饮律”是存在的。
朝廷为何不准百姓们群饮呢?这就要从汉代粗豪的“酒桌文化”说起了。
如果说“酒文化”是个褒义词,那么“酒桌文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因为这往往代表着陋习。
而这种文化与酒文化相伴生,同样源远流长。
而在汉代,如今一切的“酒桌陋习”在那时都有体现。
汉代人尚武粗豪,也让这种陋习无限放大。
那么,汉代的“酒桌文化”又体现在哪儿呢?
一、强迫性的劝酒
如今在酒桌上,很少有人自愿喝酒,而是别人强迫在喝。
而在汉代,部分酒徒就很喜欢强迫别人喝酒。
当时,有个群体名为游侠,实际等同黑社会。
他们黑白通吃,常常可以无视禁令,聚众群饮,同时强迫人喝酒。
汉武帝时,有一位大侠名叫郭解,此人是地方黑恶势力的首领,权力很大,而他的亲戚也因此仗势欺人。
其中,他的姐夫便是个不讲理的主。
《汉书·游侠传》记载:“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
”
也就是说,郭解的姐夫仗着小舅子的势力,总是强迫人喝酒,所谓“釂”,就是一饮而尽的意思。
如果对方不喝完,就拿着酒强灌。
最终有人忍无可忍,将此无礼之徒刺杀。
和郭解姐夫交往的,毕竟也不是善茬。
无独有偶,有位游侠名叫陈遵,此人便是一个喜欢狂饮的主。
他不仅自己喜欢喝,而且喜欢逼着别人喝,他每次举行大酒宴,等到宾客满堂时,常常关上了门,把客人车子上的键头投入井中,哪怕有急事,也不能出去,不喝完不准走,急的客人直跳脚。
除了游侠外,帝王也是强迫人饮酒的急先锋,其中便以东吴大帝孙权为代表。
根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孙权曾登临高台宴请宾客。
大家都喝醉了,他派人用水把喝醉的人冲醒,并告诉大家说:“今天的所有人,除非喝得从台上掉下去,否则就要一直喝。
”
此外,根据《三国志·虞翻传》记载,孙权当上吴王时,曾亲自下场给群臣劝酒,不喝醉不行,而大臣虞翻不喜欢饮酒,所以装醉。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
权去,翻起坐。
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
)
孙权见虞翻装醉,竟发了酒疯,拔剑要砍他,如果不是同事们劝谏,虞仲翔必血溅当场。
实际上,孙权的行为不过是“领导劝酒”现象的一种缩影。
中国酒桌文化,说白了就是明“尊卑贵贱”的文化,上级劝酒下级,既是施展权威。
游侠们因为武力劝人喝酒,就是要享受以暴力制服他人的快感;皇帝劝人喝酒,就是想试试自己的权力。
下级不喝就是对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服从会让高位者觉得失去了掌控感,觉得"没面子"。
因此孙权才会发酒疯,要杀人。
二、以喝多为荣
西方人喝酒(除了俄国人以外),讲究的是品酒的美味;而在中国,讲究的是喝得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会将豪饮之人称为酒豪。
在鸿门宴上,樊哙就表演了一番豪饮救主。
当时,范增派项庄舞剑,想杀死刘邦。
在这危急时刻,樊哙突然闯入。
《史记》原文记载: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项羽见樊哙冲入营帐,想杀杀他的锐气,于是派人赐予樊哙一大杯酒,将让他喝完。
这或许相当于让樊哙一口气喝完一斤酒,谁知樊哙知难而上,一饮而尽。
同为勇士的项羽不禁赞叹道:“壮士!能复饮乎!”如果樊哙喝不完酒,相信项羽也懒得理会他的谏言,刘邦也不会脱险。
由此可见,汉代人是非常尊重豪饮之人的。
《汉书·叙传》载:
“ 赵、李诸侍中, 皆饮满举自。
孟康云: `举自者, 见验饮酒尽不也, 即今日饮洒, 倒杯示人, 以见其尽也。
’师古日: ` 一说自若罚爵之名也, 饮有不尽者, 则以此杯罚之。
”
翻译过来就是,汉代人饮酒,一饮须饮一杯,喝完就要把酒杯倒过来给人看,不喝完就要受罚。
实际这与现代很多人喝酒很像,从不讲量力而行,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够意思,人家不会考虑你的酒量,不会考虑的你的身体健康。
他把你挤兑的喝了酒完成任务,你身体难不难受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
都说酒伤肝,像这样饮酒自然不可能健康,以汉代皇帝为例,汉惠帝和汉成帝都因沉溺于酒而死,而汉代的豪饮文化自然要背很大的锅。
三、酒桌上的势利眼
中国曾长期处于等级社会,等级只要高一级,往往都能压死人。
在酒桌上,人们往往会谄媚上级,并轻慢下级。
如果你是下属,给领导敬酒是重中之重;如果你是领导,在下属谄媚的祝福中获取一丝优越感。
在汉代,这种虚伪的酒桌文化曾广泛存在。
在汉代酒宴上, 不仅各人的进出次序, 坐位方向, 膳馔种类, 摆宴方法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连谁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都有规定。
无非体现尊卑、长幼、身份等级的不同。
汉代在饮酒过程中, 人们一般是跪坐以臂压足, 因此两膝外向。
如果致敬于人, 则上身置立, 膝盖着席。
叫做膝席。
然而如果别人为我酌酒, 则应该避席伏, 也就是离开坐席,伏地感谢,以示恭敬。
在《史记·魏其武安列传》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反映世态炎凉的故事。
当时,当朝宰相、炙手可热的国舅、武安侯田蚡在家摆酒宴,魏其侯窦婴以及退伍在家的军官灌夫均在场。
相比于田蚡,曾经的大外戚窦婴已经失势。
文章记载:“灌夫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
所谓行酒,就是起身和到场宾客轮流敬酒。
因为田蚡的地位最高,遂以膝席应和灌夫。
而田蚡起身给其他同事敬酒时,大家都争相趴在地上,作避席伏。
然而当魏其侯窦婴行酒时,除了过去的故旧作避席伏,其他人都傲慢地做半膝席,也就是稍微欠欠身。
看到同事们傲慢的样子,窦婴的朋友灌夫大怒,“ 灌夫起行酒, 至武安, 武安膝席日:` 不能满觞, 夫怒, 因嘻笑日: “将军贵人也, 毕之, ” 武安不肯。
”原来,灌夫很想给新贵田蚡一个教训,于是让他喝完满满一杯。
然而田蚡却傲慢地说:“我喝不了!”于是灌夫更加愤怒,竟无视上级,逼田蚡喝完。
其后,灌夫又大发酒疯,在酒席上大骂同事,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个遍。
而田蚡以此为借口,逮捕了灌夫。
为了维护他,窦婴被迫与田蚡正面对决。
由于窦婴势力、后代都不如田蚡,因此他和灌夫均被灭三族。
这场夺命酒宴尽显世态炎凉,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与等级观念都多有体现。
实际在现代的酒宴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领导向自己敬酒时,做下属的总是毕恭毕敬,双手举杯,点头哈腰,唯恐领导不高兴;而下属给做自己敬酒时,又往往故作姿态,摆出一副傲慢的样子。
对于地位低下、且不受欢迎者,酒桌上的人更是唯恐避不及,简直丑态百出。
四、借酒发疯
在所有丑陋的酒文化中,借酒发疯恐怕是最严重的,有时候还会引发犯罪。
毕竟,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
在文物居延汉简中,曾有这样一批竹简:
这几枚竹简简要地叙述了一个酒后伤人的故事。
在居延要塞,一位“客民”到军营里找人饮酒。
第四守候长原宪与军官夏侯谭应约出席酒宴。
很显然,这三人已经违反了“三人不得无故群饮之律”。
而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原宪突然发了酒疯,一剑刺伤夏侯谭,造成胸部重伤,深可见骨。
由于畏惧惩罚,他偷走军营里的武器和军粮,驰马逃跑。
相比于史书对达官显贵的记载,这枚竹简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细节。
汉朝时,人民尚武,很多人都会带剑出行。
若饮酒,很容易借酒发疯,乃至于伤人。
由此可见,汉朝规定不得群饮简直是用心良苦。
若因饮酒发生流血斗殴事件,那可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古人往往将路无醉人视为社会治安良好的表现。
在现代,也有不少人借酒发疯,打架斗殴。
比如去年被反杀的刘海龙兄弟,不就是酒后伤人的典型。
如果不是喝酒,他又如何敢当众砍人。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刘海龙被反杀了。
不过夏侯谭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没有夺下原宪的剑,被砍成重伤,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恐怕凶多吉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酒席。
喝酒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能够怡情,能够忘忧,能够交友。
即使对于健康,稍微喝一点酒也是有好处的。
然而当利益掺杂进美酒,酒场便会蜕变为一个名利场,身处其中的酒徒们就会变得丑态百出。
他们以酒为媒介,妄想获取权势、金钱、美女乃至于一点点虚荣心,最终喝得东倒西歪、斯文丧尽,这值得吗?
2025中国戏曲学院王牌专业名单:含分数线与认可度最高的专业
本文将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行业、考生、教育界公认的中国戏曲学院的各个王牌专业的详细名单!一、中国戏曲学院王牌专业中国戏曲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上榜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专业,都属于中国戏曲学院的王牌专业。
2025年高考生在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时,可以重点了解这些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好专业。
1、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科评估结果B+戏剧与影视学C+音乐与舞蹈学2、中国戏曲学院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3、中国戏曲学院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艺术管理、音乐表演、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以上便是国内权威机构评选的中国戏曲学院的王牌专业最新完整版本的名单!圆梦小编要提醒大家:以上这些专业属于中国戏曲学院教学实力强的专业,从学有所成的角度出发,非常值得2025年高考生报考!二、中国戏曲学院分数线高、认可度高的专业本文选择了以不分文理科、不区分首选历史与物理的山东高考为例,整理汇总了中国戏曲学院录取分数线最高的2个专业,它们具体是:艺术管理、戏剧影视文学从分数线的角度看,这2个专业属于中国戏曲学院在高考生心中认可度最高、最牛的王牌专业!下方是具体的收分情况!第1名:艺术管理(最低557分)第2名:戏剧影视文学(最低553分)三、中国戏曲学院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以下专业的高考生,请务必确认自己符合对应专业的招生要求!1.戏剧影视文学(戏曲文学)专业:语文单科成绩达到110分(满分150分)。
2.艺术管理(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外语单科成绩达到110分(满分150分)。
3.艺术管理(戏曲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所在计划省的相应批次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全国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2024录取分数线 2025考生参考
2025届考生如果想要报考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建议参考具体院校分数线及录取位次,以降低落榜风险。
一、2024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深入探究汉语的奥妙与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系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研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代价值。
该专业不仅致力于培养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还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里以贵州、辽宁2024年招录数据为例,为大家列举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院校的收分门槛。
1、贵州2024年中国语言与文化在贵州的招生院校共有2所,考生想要就读中国语言与文化院校,至少要考到435分及以上,省排名位次需在105420名以内。
贵州数据显示,2024年收分最低、最容易考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院校是重庆城市科技学院(435分)、青岛恒星科技学院(449分)。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大学中有1所不限选科要求(历史组),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有1所不限选科要求(物理组),如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因此大家在报考前要提前了解清楚专业选科要求。
2、辽宁2024年中国语言与文化在辽宁的招生院校有1所。
数据显示,辽宁考生想要就读中国语言与文化院校,至少要考到405分及以上,省排名位次需在24697名以内。
2024年收分最低、最容易考的中国语言与文化院校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学校分数为405分。
院校专业选科要求为:有1所不限选科要求(历史组),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