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5-25 点击数:
简介:我们知道诸葛亮写过《出师表》,但是又分为前后两篇,而且每一篇都是学生时期的课文,都是需要背诵的。

然而却有人怀疑,《后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真实身份,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和《后出师表》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呢? 在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载有《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

【千问解读】

我们知道诸葛亮写过《出师表》,但是又分为前后两篇,而且每一篇都是学生时期的课文,都是需要背诵的。

然而却有人怀疑,《后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真实身份,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诸葛亮和《后出师表》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呢?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在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载有《出师表》,而没有《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是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录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的,而《汉晋春秋》中的这篇《后出师表》又是出于三国的《默记》。

著名的《昭明文选》,也只选录《出师表》,而不收《后出师表》。

由此,有悖于“常识”的见解便出现了:《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

否认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立意完全不同。

《前出师表》表示了诸葛亮对北伐必胜的信心:“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又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后出师表》却语气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虽然此时已有街亭一败,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怎会雄心全挫呢?而且,如果是诸葛亮自己所写,此文应该畅所欲言,没有必要故意贬低自己。

二、《后出师表》写作的目的不明确。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蜀汉并没有人反对北伐,《后出师表》谈到“议者谓为非计”,不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此诸葛亮根本无需上此表以说服别人。

表中又有许多可能起涣散人心作用的话,以诸葛亮的明智,岂能为此!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三、《后出师表》提及的一些事情与史实明显不符,人名也有错误。

《蜀志·赵云传》说赵云“建兴七年卒”,《后出师表》上于建兴六年十一月,却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命、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而且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人,均不见史书记载,显系作伪者故意捏造,以混淆视听。

四、《后出师表》和《前出师表》文辞风格迥然不同。

《前出师表》是忠臣志士无意为文,故风格至为高迈。

《后出师表》是作伪者有意为文,因而辞意不免庸陋,如“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四句,均一句四字,两句对偶,意思完全雷同,《前出师表》就没有这样的句子。

清代学者黄式之就说:“《前表》悲壮,《后表》衰飒;《前表》意周而辞简,《后表》意窘而辞繁。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既然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自作,那么,伪造者又是谁呢?由于《后出师表》出于张俨的《默记》,因此,一些学者就肯定它是张俨所作。

但有人指出张俨对于诸葛亮的将才是估价很高的,对北伐也抱有乐观态度,以为假使诸葛亮寿命长一些,北伐是可以取得胜利的——这与《后出师表》悲观失望的态度全然不同,因此,伪作者不可能是张俨。

也有的认为伪作者应是诸葛亮的胞侄诸葛恪。

诸葛恪在252年孙权临死时,受命为吴大将军,全权辅佐幼主孙亮。

当时孙氏皇族与江南大族的势力非常强大,诸葛恪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和掌握兵权,就发动对魏的战争。

然而这却引起举国反对,正如《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议者谓为非计”。

于是,诸葛恪一方面“著论以谕众”,另一方面伪制《后出师表》,以便使自己的伐魏主张得到一个有力的旁证。

张俨死于266年,这个伪制品后来被收录进他所撰的《默记》。

但是,坚持《后出师表》是诸葛亮所作的学者,针对诸葛格伪造一说提出异议。

他们认为,由于亲属关系,诸葛恪可以得到诸葛亮的文字,因此《后出师表》还是出于诸葛亮的手笔。

诸葛亮究竟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还是个谜。

爬天都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揭示了什么道理

《爬天都峰》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依次写了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作者是黄奕波,此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爬天都峰》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爬天都峰》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爬天都峰的事,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 “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爬天都峰》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暑假里爸爸带“我”爬天都峰。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三段(第3至7自然段):写“我”在一位老爷爷的带动下,爬上了天都峰。

第四段(第8至10自然段):写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互相道谢。

爬天都峰揭示了什么道理《爬天都峰》这篇文章揭示了两个重要的道理:1、面对困难时,我们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这表明了即使在遇到挑战和难题时,也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难关。

2、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从他人那里学习和获得力量,通过相互鼓励和支持来实现共同的进步。

这意味着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榜样或者学习的对象,从而促进个人和他人的成长。

综上所述,《爬天都峰》教导我们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困难,并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利用彼此的优势,共同努力达到更高的目标。

动作描写的作用与赏析技巧全解

:1动作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

它通过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行为举止,从而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环境。

那么,动作描写具体有哪些作用,我们又该如何去赏析它呢?一、动作描写的作用动作描写,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其思想、性格的直观体现。

成功的动作描写,不仅能够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更能反映其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进而展现其独特的性格特征。

有时,一个精彩的动作描写,甚至能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二、动作描写的赏析方法赏析动作描写,关键在于捕捉那些生动、具体的动词,以及由这些动词所构成的连贯动作序列。

例如,“她握住我的手,上下打量一番,轻轻叹了口气。

”这里的“握”、“打量”、“叹”三个动词,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作链,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态度。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情境下的动作描写,来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变化和发展。

比如,在紧张激烈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可能会显得更为迅捷、有力;而在平静温馨的场景中,人物的动作则可能更加柔和、细腻。

三、动作描写的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动作描写的魅力,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分析。

比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片段,就通过一系列精彩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鲁达的勇猛和正义感。

这些实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动作描写的技巧和方法,还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动作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作品。

加入收藏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的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