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奸雄曹操在称魏公前,为何要逼死荀彧?

陆逊是孙权的社稷之臣,孙权偷袭荆州后,吕蒙病死,前方缺乏抵御蜀汉的大将,是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挺身而出,为孙权打败了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刘备,解除了来自西线的威胁,同时陆逊准确判断北方强敌
【千问解读】
一代奸雄曹操在称魏公前,为何要逼死荀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陆逊是孙权的社稷之臣,孙权偷袭荆州后,吕蒙病死,前方缺乏抵御蜀汉的大将,是陆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挺身而出,为孙权打败了身经百战的老兵油子刘备,解除了来自西线的威胁,同时陆逊准确判断北方强敌曹丕的意图,在曹丕大举伐吴之际为孙权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可以说孙权能建立政权,巨大一部分功劳是陆逊的,但是,在孙权称帝后,仅仅让陆逊做了第三任丞相,并且还在丞相任上逼死了陆逊这个社稷之臣。
一代奸雄曹操与荀彧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是当初刘备为了幸免可能没有后人继承的尴尬,而在荆州地区选择了一个养子,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没有后代就是一件耻辱的事,刘备在没有亲生儿子前,就是把汉高祖刘邦当成继承人培养的,但在刘备有了亲生儿子后,放弃了刘封继承人的资格和培养,并在荆州三郡和上庸三郡丢失、关羽被杀的情况下,逼死了刘封这个养子。
一代奸雄曹操、孙权、刘备都是三国政权的建立者,属于一方君主,同时三人也是标准的政治人物,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的,否则也不可能建立政权,一代奸雄曹操逼死荀彧、孙权逼死陆逊,刘备逼死刘封有着各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孙权与陆逊
一、相同点
一代奸雄曹操、孙权、刘备逼杀荀彧、陆逊、刘封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统治更加稳定,对于统治者来说,要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他们不惜代价会杀害任何会危害到自己统治稳定的人,无论是哪位。
一代奸雄曹操逼杀荀彧是因为荀彧反对一代奸雄曹操称魏公,因为称魏公是一代奸雄曹操世袭权力的开始,也是迈出篡位最为关键的一步,称魏公之前一代奸雄曹操是丞相,虽然有“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但这还算是个人臣,因为之前的西汉萧何就是如此,但是称公性质就不一样了。
秦汉时期的爵位是二十等爵位,最高的爵位是彻侯,也就是侯爵,但是公爵已经超过了侯爵,公爵可以独立建立公国,已经可以建国了,这已经是独立的诸侯了,这等于是一代奸雄曹操重新建立了一个独立了汉朝的诸侯国,而且这个诸侯国的实力比汉朝强得多,虽然名义上归属汉朝,但实际上已经是改朝换代的开端了。
而荀彧是忠于汉朝反对一代奸雄曹操进一步篡位的,所以荀彧在政治上成了一代奸雄曹操的敌人,一代奸雄曹操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和篡位顺利,只有除掉荀彧,一代奸雄曹操才干安心称魏公,就算荀彧跟随一代奸雄曹操二十多年,就算荀彧曾经是一代奸雄曹操的五大谋士之首,就算荀彧曾经多么忠心于一代奸雄曹操,但现在为了各自不同的政治利益,两个人只能分道扬镳,于是一代奸雄曹操逼走了荀彧,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是一代奸雄曹操逼死的,但这事八九不离十,荀彧一死,几个月后一代奸雄曹操就称魏公了。
荀彧
孙权逼死陆逊事件表面上是:陆逊参与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两宫之争,实际上真正的真相是:孙权借此打击江东士族势力从而稳定统治。
比方说吴郡四大家族,也就是江东四大家族朱、顾、张、陆都是支持太子孙和的,然后都被孙权严厉打击,而同是支持太子的诸葛恪就一点事没有,而且还升了官,成为了孙权的托孤大臣,因为陆逊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而诸葛恪在江东只能算外地人,所以诸葛恪没事,陆逊被逼死。
所以陆逊被孙权逼死的真正真相是他的身份,身为江东豪族之一,孙权为东吴权力的顺利交接,需要打压江东这一批豪族,陆逊只是其中之一,本来太子和鲁王之争,朱、顾、张、陆四大家族都有人被处理,比如说顾谭被流放而死,朱据被赐死,张纯被处死,这都是江东豪族。
刘备逼死刘封是因为诸葛亮建议刘备赐死刘封,其背后的真相是诸葛亮为了蜀汉将来的政治稳定考虑,一旦刘备去世后,刘封在理论上成为蜀汉帝王的哥哥,,而刘封的性格太过张扬,曾经欺负孟达,导致孟达叛逃,还不听关羽的命令,要不是刘封仗着自己是刘备养子的身份,他敢这么牛吗?
刘备
刘备去世后,如果刘封还活着,将来谁来治刘封?诸葛亮吗?诸葛亮倒不是制不住刘封,只是不能承担害死皇亲国戚的名声,刘封也不想承担杀死刘封这个哥哥的名声,还不如让刘备赐死,刘备是刘封的养父,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当时的道德水准。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担心益州豪强利用刘封的性格来从事颠覆蜀汉政权的活动,因为刘封很明显不满意自己的继承人位子被刘禅拿走,如果将来刘备去世,有人挑拨刘封夺取权利,这将是蜀汉政权很大的不安全因素,诸葛亮显然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就提前建议刘备赐死刘封,要知道刘备都是含泪赐死刘封的。
二、不同点
一代奸雄曹操、孙权、刘备逼杀荀彧、陆逊、刘封有一个不同点就是:三大政权维护稳定的方式与政治结构不一样。
一代奸雄曹操是世家政权,组成一代奸雄曹操政权的重要构成者绝大多数出身名门望族,比如一代奸雄曹操手下的武将集团是以曹氏和夏侯氏宗亲为主,这两家都是谯县的世家大族,他们与一代奸雄曹操的关系密切,这是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权基础,此外还有荀彧、荀攸、陈群、宣帝王司马懿、钟繇、华歆、王朗等人,这些人都是出身士族,有背景,有出身,有家族,有能力,共同组成了一代奸雄曹操的政权。
刘备杀刘封
一代奸雄曹操逼死荀彧也有打击士族的意思,这事一代奸雄曹操没少干过,一代奸雄曹操杀杨修、孔融、边让、崔琰等人都有打击士族的意思,从而维护曹家的统治权。
孙权是本地庶族政权,孙权与其兄孙策、其父孙坚都是吴郡,与吴郡四大家族不一样的是,孙家是寒门庶族,而吴郡四大家族是豪门世族,在当时庶族与豪族都是不能通婚的,孙家完全是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江东立足后,孙权力图将政权与本地豪强共同分享,打造出皇族与世族共享权力的政治。
孙权逼死了陆逊,就是为了打击江东豪族,这样的打击是一面打一面拉,既打又拉,胡萝卜+大棒式的打法,陆逊是陆家最有能力的人,也是东吴的社稷之臣,如果孙权去世之后,陆逊这样的人还活着的话,孙权担心自己的接班人镇不住这一批豪强,所以替接班人除去陆逊了,当然还包括其他豪门,比如上文提到的顾谭、朱据、张纯等人。
陆逊被孙权逼死
刘备是外地底层政权,刘备政权的组成力量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屌丝,出身底层,关羽在家乡犯了事就得逃跑,你看夏侯惇14岁杀人一点事也没有,这就是地位的分别,张飞出身也不高,刘备本人是顶着皇族的底层百姓,赵云出身一般,诸葛亮是没落士族,法正、孟达是流亡士族,魏延是部曲,可能是刘备的奴隶,也可能是投靠刘备的宾客,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出身社会底层。
刘备是河北人,他在益州建立的政权属于外来政权,而刘备执行的政策是利用外地人管理,从而打压益州本地人,所以益州本地有很多豪强势力巨大,但是没有政治权力,无法在刘备政权担任高官,但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反叛。
这些想反叛的益州豪强得有一个正确的政治口号,如果刘封还活着,刘封就有可能成为益州豪强反叛的政治口号,所以诸葛亮和刘备要提前逼死刘封,以保证将来的政权稳定。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生于北齐551年,1千5百多岁,比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
就这么一尊大佛却从人们的视野中奇怪消失600年。
蒙山大佛为何会奇怪“失踪”600年?佛像哪去了?蒙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
据史籍载蒙山大佛建成于北齐时的公元551年,是我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元代以后,蒙山大佛奇怪“失踪”。
直至六百多年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山西太原当地一个叫王剑霓的老人发现。
蒙山大佛消失秘密,为何突然消失600年?佛像全高六十多米,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比已炸毁的西方公认“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时间还要久远100多年,比四川乐山大佛低,但比其建造时间早162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在《北齐书》“幼主恒纪”中记载着“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这个“宫”就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
晋阳西山在哪里,《北齐书》中并未讲明。
晋阳西山即太原西山,这里的天龙山天龙寺、龙山童子寺、蒙山开化寺三处都有大佛,到底哪处才是“西山大佛”呢?当年武则天曾专门为大佛制作了硕大的袈裟,可见其兴盛,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饱受战火摧毁和自然侵蚀的大佛在元末时佛头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间。
1983年时,一位叫“王剑霓”的太原人,在普查地名时,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
发现当时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神秘。
北朝时期,太原已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冲撞交汇的前沿,随着三个少数民族主体性政权在并州地区的确立,太原逐渐成为多民族融合与北方贸易的中心区域。
而这一阶段,北朝这个异族统治的开放、创新、萌动的执政状态,也正是佛教在山西境内迅速发展的动因。
著名高僧佛图澄,得到后赵石勒政权的大力支持,在山西境内弘扬佛法、广收门徒,以致魏晋时期佛门高师名僧多出其门下。
与释道安齐名的高僧法济、支昙、慧远、法显等都是山西人氏。
其中雁门楼烦人慧远,菜叶网,与鸠摩罗什一起被后世佛界奉为泰山北斗。
而平阳人法显则是中国历史上赴印度、斯里兰卡访学的第一人,著有《佛国记》一书。
东魏时期代县僧人昙鸾是净土宗的开山鼻祖之一,东魏孝静帝称其为“神鸾”,日本佛界称其为本师,并尊山西交城玄中寺为祖庭。
佛教的繁荣直接推动了寺庙建筑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北魏、东魏、西魏皇室出资筹建寺院约47处,王公大臣筹建寺庙约830余处,民间出资筹建寺庙约三万余处。
这一时期的佛像,多广额高鼻,长眉丰颐,很似北魏鲜卑人的体征。
体态衣纹多劲直,形象肃穆,身躯雄伟健壮,显示出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