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公布

【千问解读】

关于发布202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的公告
经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批准,现将202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公告如下:
一、报名时间
2025年4月8日早8:00—4月30日晚8:00。
二、交费时间
2025年6月16日—6月30日(早8:00—晚8:00)。
三、考试时间
2025年8月23日—24日举行专业阶段考试(其中:会计科目将视报名情况,在部分考区实施两场考试)。
2025年8月24日举行综合阶段考试。
2025年8月30日—31日(比利时当地时间)举行欧洲考区考试。
具体安排请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https://www.cicpa.org.cn)拟于2025年3月份发布的《2025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简章》。
特此公告。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11月27日

下半年自考专升本考试时间
其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在职人员、社会青年及各类群体实现学历跃升的重要途径。
下半年的自考专升本考试延续了其全国统一性与地方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保证了考试标准的权威性,又兼顾了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
自考专升本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宽进严出”的机制,考生可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专业与科目,灵活安排复习进度。
考试内容涵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自考逐步完善了线上报名、资料下载及模拟考试等配套服务,进一步降低了考生的备考门槛。
下半年的考试在时间安排、科目设置及流程优化上均体现出更强的系统性。
例如,考试时间固定在10月下旬,便于考生提前规划;部分省份试点增加实践考核环节,强化对综合能力的评估。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考试的科学性,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全面的成长支持。
下半年自考专升本考试时间及安排一、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下半年自考专升本考试时间为10月26日至27日,每日分上午场和下午场进行,具体安排如下:考试日期上午场时间下午场时间10月26日9:00 - 11:3014:30 - 17:0010月27日9:00 - 11:3014:30 - 17:00考生每次最多可报考4门科目,两天内完成所有选考课程的考试。
考试地点通常设在地级市或区县的标准化考场,具体信息以准考证为准。
二、考试科目与结构自考专升本考试科目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公共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所有专业考生必考。
专业课:根据考生所选专业而定,例如: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分析》会计学专业:《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考试形式以闭卷笔试为主,部分专业设实践考核或论文答辩环节。
每科考试时长为150分钟,满分100分,60分及格。
三、报名流程与注意事项报名时间:各省报名入口通常在6月至8月开放,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
报名材料:需提交身份证、前置学历证明(专科毕业证或学籍验证报告)及电子证件照。
缴费标准:每科报考费在30-60元之间,各省差异如下:地区单科费用(元)报名截止时间广东528月31日北京308月25日上海458月20日准考证打印:考前一周登录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下载打印,考试时需携带身份证与准考证。
四、备考策略与复习建议(一)科学规划复习阶段基础阶段(6-7月):通读教材,梳理知识框架,重点掌握高频考点。
强化阶段(8-9月):结合真题训练,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
冲刺阶段(10月):模拟考试环境,限时完成试卷,调整答题节奏。
(二)高效利用学习资源教材与大纲:以考试院指定教材为核心,对照大纲标注重点章节。
真题与模拟题:近五年真题需反复练习,分析出题规律;模拟题用于查漏补缺。
在线课程:推荐使用官方合作平台的精讲课程,如“自考365”“华夏大地教育网”。
(三)时间管理技巧每日学习计划:建议每日投入2-3小时,公共课与专业课交替复习以避免疲劳。
碎片化学习:利用通勤时间通过APP记忆知识点,如“自考万题库”“考霸联盟”。
五、深度对比分析表1:统考课程与省考课程对比对比项统考课程省考课程命题单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各省教育考试院考试内容全国统一大纲,难度稳定结合地方特色,部分科目难度浮动考试时间固定为4月、10月部分省份增设1月、7月考试适用范围全国通用仅限本省认证表2:不同地区报考政策对比地区最大报考科目数实践考核要求补考政策广东4门部分专业需提交实践报告成绩保留8年,不限次数江苏4门所有专业均需参加实践考核成绩保留5年,限补考3次四川6门仅工科类专业需实践考核成绩永久有效表3:不同专业考试难度与科目数量对比专业名称总科目数公共课占比平均通过率行政管理12门33%68%会计学14门29%55%汉语言文学13门31%7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6门25%48%六、考试注意事项考场纪律:严禁携带手机、电子设备入场,违规者按作弊处理。
答题规范:主观题需字迹清晰,分点作答;选择题填涂需完整覆盖选项框。
成绩查询:考后30-45天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成绩,部分省份提供短信通知服务。
通过系统的复习规划和策略调整,考生可显著提升通过率。
建议关注省级教育考试院的最新动态,及时获取政策变化与考试资讯。
2025广东高三二模考试时间各地汇总 含分数线划线
二模考试结束后会划定分数线以供考生参考,且各地分数线存在差异。
如2025肇庆二模本科线物理类433分、历史类424分;顺德二模本科线物理类374分、历史类371分等。
一、2025广东高三二模考试时间各地汇总2025广东各地高三二模考试时间集中在4月份,具体如下:2025茂名二模:4月9日-11日2025佛山二模:4月15日-17日2025湛江二模:4月16日-18日2025广州二模:4月21日-23日2025大湾区二模:4月21日-23日2025广东二模(揭阳二模、肇庆三模):4月22日-24日2025深圳二模:4月23日-25日2025汕头二模:4月24日-26日二模考试持续时间均为3天,各科类考试时间基本保持不变,下面以大湾区二模为例,为大家展示各科目考试时间表:二、2025广东各地高三二模分数线划线2025肇庆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532分,本科线433分;历史类:特控线528分,本科线424分。
2025顺德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高优线473分、高卓线470分、本科线374分。
历史类:高优线495分、高卓线492分、本科线371分。
2025茂名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520分、本科线422分、专科线200分;历史类:特控线528分、本科线432分、专科线200分;2025佛山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510分、本科线422分、专科线230分。
历史类:特控线522分、本科线409分、专科线230分。
其余地区分数线暂未公布,这里附上各地二模分数线情况,供参考:2024韶关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516.25分,本科线420.5分,专科线201.5分;历史类:特控线529.63分,本科线418.25分,专科线204.38分。
2024茂名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985线610分,211线580分,特控线520分,本科线415分,专科线210分;历史类:985线605分,211线580分,特控线535分,本科线405分,专科线220分;2024湛江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522分,本科线427分;历史类:特控线551分,本科线428分;2024佛山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490分,本科线385分;历史类:特控线496分,本科线397分;2024广东二模分数划线(省线)物理类:I档(中大线)593分,II档(211线)564分,优投线515分,本科线418分,专科线264分;历史类:I档(中大线)570分,II档(211线)543分,优投线504分,本科线384分,专科线269分;2024广东二模分数划线(东莞)物理类:211线571分,特控线508分,本科线408分,专科线291分;历史类:211线552分,特控线500分,本科线379分,专科线286分;2024广东二模分数划线(潮州)物理类:特控线516分,本科线415分;历史类:特控线511分,本科线403分;2024揭阳二模分数划线历史类:特控线553分,本科线436分,专科线180分;物理类:特控线528分,本科线431分,专科线180分;2024广州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985线581分,211线556分,特控线484分,本科线390分,专科线276分;历史类:985线552分,211线530分,特控线489分,本科线386分,专科线276分;2024大湾区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499分,本科线416分;历史类:特控线505分,本科线390分;2024深圳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特控线486分,本科线399分;历史类:特控线524分,本科线409分;2024汕头二模分数划线物理类:本科线403分,特控线496分;历史类:本科线379分,特控线486分。
三、二模成绩如何换算高考成绩模考成绩无法直接被视为高考成绩,考生想要通过二模结果来提前规划志愿,需要先对成绩进行转换。
这里推荐线差法来换算二模成绩和高考成绩。
1、原理:线差能反映考生相对同批次考生群体的位置,不受每年高考分数线因试卷难度、考生整体表现等因素波动的影响。
2、公式:预估高考成绩 = 二模分数(赋分后)- 模考分数线 + 2024 年本省本科线。
3、步骤:首先用二模分数减去二模考试的分数线,如一本线、本科线等,得到分差。
然后将这个分差加上上一年度本省高考中对应分段线的分数,即可预估出高考成绩。
4、注意事项:该方法是基于群体数据的分析,每个考生的学习潜力、临场发挥等因素各异,只能提供大致参考。
同时,还需结合考生平时成绩稳定性、复习进度等因素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