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20 点击数:
简介:随着宠物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普通家庭当中,对于一般的个人饲养者来说,在遇到特殊情况,比如从野外捕获到雏鸟、因亲鸟死亡雏鸟被抛弃,或者是一次繁殖的雏鸟太多,亲鸟无法全部照顾,同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保姆鸟时,人工育雏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虽然雏鸟的人工哺育比较困难,但是经过人工育雏长大的鸟,对人会很亲和,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有经过驯化的鸟来说

【千问解读】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随着宠物鸟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普通家庭当中,对于一般的个人饲养者来说,在遇到特殊情况,比如从野外捕获到雏鸟、因亲鸟死亡雏鸟被抛弃,或者是一次繁殖的雏鸟太多,亲鸟无法全部照顾,同时也找不到合适的保姆鸟时,人工育雏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虽然雏鸟的人工哺育比较困难,但是经过人工育雏长大的鸟,对人会很亲和,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有经过驯化的鸟来说,有助于去掉其野性,这会使日后的驯养获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本期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处于不同生长期的雏鸟,在对其进行人工哺育时,需要掌握哪些技术要点。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人工喂食雏鸟

一、出壳至一周以内的雏鸟人工哺育

这一阶段的雏鸟最难养,最大的的难题就是雏鸟的保温。

刚出壳的雏鸟,因为没有羽毛,体温很容易散失,必须依赖亲鸟的体温维持其体温,尤其是对一些体型较小的鸟类来说,体温的调节能力差,一只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的雏鸟,即使在温度达到35摄氏度以上的炎热夏季,依旧可能“着凉”,例如鹌鹑雏鸟的育雏温度为38摄氏度,低于这一温度,新生雏鸟就会受冻,所以人工哺育雏鸟时,供温和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供温方法,是用木箱或纸箱制作一个人工鸟巢,将电热毯(可以去宠物店购买宠物专用的小型电热毯)放在雏鸟的下方供温,也可以用红外线灯(有发光红外线灯和不发光红外线灯两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在雏鸟的上方供温,当然,如果是上下同时供温是最好的。

在解决了供温问题以后,控温相对来说就变得更加重要,此时就需要用到温度调节器(可以调整、控制和设定温度),正常情况下,要求人工鸟巢的中心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鸟巢周边温度38摄氏度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巢内存在一定的温差,方便雏鸟自身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温度。

另外也不能超温,人工鸟巢本就有一定的保暖性,而且在保温时我们也会在雏鸟的身上盖一些棉絮、绒线等保温物,温度如果过高的话也会将雏鸟热死。

注意:刚出壳的雏鸟,体温一般是38-40摄氏度,前一周每天会下降一度,一直降到出窝时的常温,所以一周以内的雏鸟主要强调供温和保温,一周以后要逐渐降低温度。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刚出壳至一周内的雏鸟保暖很重要

同时,这一阶段内,在雏鸟饲料的选择和喂食方式上也要注意。

饲料选择

要综合考虑营养、适口性以及是否易消化等因素,可以用玉米粉或豌豆粉、熟蛋黄、青菜泥,按照1:4:5的比例,一起研磨成糊状喂食。

喂食方式

喂食雏鸟的工具主要有滴管、竹签、小勺、镊子等。

滴管用于喂食半流质的饲料,竹签、小勺用来挑喂糊状的饲料,镊子用来夹持颗粒饲料或虫子。

喂食时,先发出一点声音或者是动一下人工鸟巢,只要其中一只雏鸟有所反应,其他雏鸟也会跟着伸颈张嘴,此时用喂食工具将食物准确的送入雏鸟的喉咙深处,它们会自然的将食物吞咽下去。

喂食较大型的雏鸟时,可以将食物捏成长条状,直接送入雏鸟口中。

注意,只有将食物送到雏鸟的喉咙深处,才能引起它们的吞咽反应,放到嘴边的食物是很难被吃下去的。

喂食时要逐个的轮着喂,不要遗漏,大多数雏鸟在听到鸟巢附近有响动时,会本能的伸颈张嘴,即使吃饱以后,也会作出求食动作,所以喂食时,要记住哪只喂过,哪只没喂过,依次喂给。

一般情况下,饥饿的雏鸟,头颈会伸的更长,嘴张的更大,叫声也会更急促、响亮,不过有的雏鸟会因为嗜睡蜷缩在角落里,从而忘记求食,不要把这种鸟漏喂,可以用竹签将它碰醒,然后喂食。

再就是,同一窝中,发育较慢、体型较小的雏鸟要着重喂食。

当鸟的颈部明显突出,求食欲望变得不那么强烈时,即可停止喂食。

正常情况下,一周龄以内的雏鸟,每天应喂食6-8次,每次间隔1-2个小时,早上6:00开始喂,到18:00停止,晚上一般无需喂食,但是如果雏鸟受到惊动醒来,就要加喂一次。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雏鸟在接受食物时,会本能伸长头颈,长大嘴巴

二、7-10日龄的雏鸟人工哺育

这时的雏鸟已经睁开眼睛,并逐渐长齐羽毛,遇到动静就会伸着脖子张嘴求食,这阶段的雏鸟对食物不太挑剔,食欲开始变的旺盛,食量增加,几乎能够吃下它们能吞下的任何食物。

此阶段内的饲料选择可根据鸟的种类分为两种:

1、针对小体型的鸟

比如芙蓉鸟、百灵鸟、云雀等,可以用玉米粉、豌豆粉、熟蛋黄、青菜叶,按照1:1:5:3的比例,同时拌以适量蛋壳粉或钙粉,研磨成浆状喂食,注意不要太干。

2、针对中大体型的鸟

比如八哥、黄鹂鸟等,可以用玉米粉、豌豆粉、熟蛋黄、鱼粉或蚕蛹粉、青菜叶,按照1:2:3:2:2的比例,加水研磨成稠浆状喂食。

早上6:00开始喂食,到18:00停止,每隔2-3小时喂食一次。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7-10日龄的雏鸟,食欲旺盛,食量变大

三、10-25日龄的雏鸟人工哺育

此阶段的雏鸟羽毛进一步生长,鸟体也已增大数倍,并学会了攀爬和走动,这个时期的饲料,小型鸟,可以用玉米粉、豌豆粉、熟全蛋(注意不仅仅是蛋黄,还要有蛋白)、青菜叶,按照4:1:3:2的比例,混合后研磨喂食;中大型鸟用豌豆粉、鱼粉或蚕蛹粉、青菜叶,按照6:2:2的比例,研磨后喂食。

喂食以上两种饲料时,要加水调湿,每隔3-4个小时喂一次,早上6:00开始喂食,到18:00停止,如果此时的气温较高时,喂食后应该再喂些清水。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这个阶段的雏鸟喂食每天3-4次即可

四、25-30日龄的雏鸟人工哺育

此阶段,鸟的身体已经覆盖羽毛,只是有些鸟的尾羽可能还是比较短,同时头部仍有少量的绒羽裸露在外面,这时可以把它们从人工鸟巢中拿出来放到鸟笼中饲养。

鸟笼内应该备有喂食盆、水盆,每天除了人工喂食几次以外,应该让雏鸟练习自己从喂食盆中采食,但是要注意控制喂量,不要让它们吃的太饱。

饲料的选择上跟10-25日龄的雏鸟一样,后期可以慢慢的换成专用的鸟饲料,同时在饲料中可以逐渐添加一些小虫子或颗粒状的饲料,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钙质,可以添加一些苹果泥和蛋壳粉。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25-30日龄的雏鸟已经可以放到鸟笼中饲养了

五、人工哺育雏鸟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雏鸟阶段,鸟的消化机能尚处于发育当中,对饲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如果需要调整饲料配比或种类时,应该有一个过程,循序渐进,不能突然换料。

2、雏鸟对饲料的消化情况,可以从粪便中观察出来,消化正常的粪便外面,应该包裹着一层粘液,且是完整不散开的,如果雏鸟消化不良,粪便就会变得松散,无粘液包裹,这时就要调整饲料,并添加一些健胃消食片,同时要特别注意饲料的卫生,绝不允许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

3、雏鸟的体型小,养分贮存少,代谢快,所以要勤喂,喂食间隔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个小时。

如果雏鸟的饥饿时间太长,会严重影响生长,甚至会越养越小,最后导致其死亡。

在一窝鸟中,往往会有1-2只体型小,生长慢的鸟,所以在哺育时,每天应该多喂1-2次,使这类鸟的发育能够跟上其他雏鸟而不至于被淘汰。

4、喂食中大型鸟类,比如黄鹂鸟时,要让雏鸟的嘴巴张开停留3-4秒,舌头伸出后再喂食,否则雏鸟会将饲料吐出来,而不是吞咽下去。

5、每次喂食后,要用棉球蘸着清水,擦洗雏鸟嘴角残留的饲料,掉在窝里的饲料要及时清扫,保持窝内的清洁。

另外,雏鸟的饲料中,要经常添加一些鱼骨粉、陈旧石灰、蛋壳粉等物质,目的是补钙,防止软骨病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添加一些青菜、苹果泥等,补充维生素。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主人在给鹦鹉喂食

小美寄语:

就现阶段来说,人工育雏的可行性是比较高的,但是也不是说所有的鸟类在出壳后,即可进行人工哺育。

早成鸟的人工育雏比较简单,而晚成鸟的人工育雏相对来说就比较麻烦,不同种类的晚成鸟情况不同,应区别对待。

比如鸡形目、鹤形目、雁形目的雏鸟,羽毛干后即可独立行动。

而猛禽类、鸣禽类和攀禽类的雏鸟在出壳后,发育不完全,不能独立生活,尤其是用嗉囊分泌物和腺胃内食物喂养雏鸟的鸟类,在出壳后即采用人工哺育的话,早期死亡率是很高的,这类型的鸟必须利用亲鸟,哺喂5-7天以后,才可以转为人工喂养。

所以针对这一点,大家以后在人工哺育雏鸟时,要特别注意。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印第安人对中国人态度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印第安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

当我们谈论印第安人时,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独特的鹰羽冠,这是印第安服饰的一大特色。

帽子上的羽毛是荣誉和勇气的象征。

事实上,印第安语只是一个统称,在欧洲是带有一定轻蔑的统称。

印第安人不止一个民族,这是除了爱斯基摩人之外的所有美洲土著人的总称,而不仅仅是某个民族或种族。

在相当长的古代时期内,美洲大陆没有发现代表人类进化的猿人化石。

甚至有考古资料证明美洲大陆上没有猿,这意味着看似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的土著印第安人也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

那他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世界的人类学家和古代学家,各种学术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裔”和“印第安人来自中国”的传说最多。

与之前的“大洋洲起源”、“西北欧起源”等流派相比,印第安人“亚洲起源”的考证更加严谨,考古发掘更加细致,从而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大约1.5万年前的冰河时期,亚洲大陆东北部的白令海峡水位下降,露出一座陆桥,连接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

正是在这个时候,印第安人的祖先从贝加尔湖穿过西伯利亚,通过冰冻的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当时分子人类学的新老种族正好在亚洲竞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

但是中国人当作一个稳定的族群,本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

根据人类学家的说法,印第安人到达美洲后进展迅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遍布了北美和南美。

然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志中,他清楚地描述了他到达的一些地方。

当地的土著居民是白人,看起来和西班牙人很相似。

当时,西班牙殖民者还没有开始与当地土著人进行混血。

南美洲的土著人似乎和北美洲的土著人完全不同。

南美印第安人更像大洋洲的马来人,战斗力相对较弱,而北美印第安人更像北亚的蒙古人。

他们是美国西部片中经常出现的“野蛮而坚韧”的土著印第安人。

从人类基因中分配,印第安人的母系遗传是通古斯和西伯利亚基因的50%以上,父系相对复杂。

不仅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在此之前,印第安人都是来源复杂的民族,不同程度上是白、棕、黄人种的混血儿。

如果非要说跟中国人有关系的话,那可能只能有一地啊年。

毕竟,中国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蒙古、满族,曾经都属于通古斯,但他们属于两个大陆。

经过这么多年的隔离,血缘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差异。

但是,通过DNA比对,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生活在俄罗斯南部中亚地区,说突厥语的图瓦人、阿尔泰人、哈卡斯人,与北美印第安人的遗传关系最为密切。

印第安人的老家可能在俄罗斯,这美国佬可就睡不安稳了。

如今“远亲”现在什么都支持不了,只能表演一场节目,指责美国“种族灭绝”。

19世纪,美国人类学家莫顿和阿根廷古物种学家阿梅吉诺提出印第安人起源于美洲的观点。

但因为论据不足以支持,所以站不住脚。

现代美国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史前人造工具和史前人类遗址。

包括发现生活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湖滨河床白垩纪的三角龙足迹和人脚化石;在密西西比河西岸附近一块有2.7亿年古代的石板上发现了两个人的脚印。

2017年,美国圣地亚哥自然古代博物馆发布了一系列乳齿象考古发掘照片。

据猜测,乳齿象的断骨像是人类撞击的痕迹。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人类踏上美洲的时间将从1.5万年前提前到13万年前。

所以那个亚洲人远不是地主。

古代都是当代史,所有的考古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百家姓为何会有复姓?中国的复姓是怎么来的?

从古至今姓氏都是当作家族血脉传承的依据。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大多都是单字的姓氏,但也有一部分为双字的复姓,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慕容、司马、欧阳等等,那么这些复姓是怎么来的呢?为何会复姓产生呢?复姓,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很多人以为复姓全部都是起源于历史的北方的少数民族,本来是错误的,多数的复姓都是起源于历史汉族。

复姓的来源比较多,有官名来的,如太史、巫马、乐正等;以封邑来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以居住地而来的,如东郭、南郭和闾丘等;还有以祖先名字而来的,如公良、公羊和颛孙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拓拔姓和尉迟、万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称而来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连这样自创的姓氏。

中国的复姓分为汉族复姓和少数民族复姓。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略·氏族》中,把从西汉到唐朝少数民族的汉式复姓划分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三大流派。

宋朝以来又陆续增加了“鲜卑复姓”“契丹复姓”“女真复姓”“蒙古复姓”“满洲复姓”,以及中华南方少数民族的复姓流派。

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显示,中国从古至今各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有9012个、三个字的姓有4850个、四个字的姓有2276个、五个字的姓有541个、六个字的姓有142个、七个字的姓有39个、八个字的姓有14个、九个字的姓有7个、十个字的姓氏有1个。

复姓在中国曾经是很多的,但是现在这有些复姓已经基本消失,像公孙、即墨、公良、第二等,都已经很难找到。

到现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导致了很多重名的。

曾经有一段时流行单姓改复姓,但是这些后改的复姓在本质上并不算是复姓,因此也并没有被国家列为复姓。

加入收藏
               

小玉鸟出壳怎么饲养(刚出壳的鸟人工喂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